
- 收藏
- 加入书签
核心素养背景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农村中学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人物刻画以及复杂的社会背景,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文本。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探讨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农村中学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分析《红楼梦》在初高中阶段教学的不同侧重点,探索了如何在衔接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文章指出,在农村中学的教学中,实施整本书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结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和课外拓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红楼梦》的深层含义,从而为其未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文章提出了在实践中应注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展望了未来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红楼梦》;农村中学;整本书阅读;初高中衔接;语文教学
引言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教学也开始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面临着重要的转型与挑战。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红楼梦》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农村中学由于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常常在语文教学中面临如何有效开展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问题。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探讨如何将《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融入到初高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以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作用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文本。通过《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全面理解作品,从人物塑造到情节安排,从语言风格到思想内涵,均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本书的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在农村中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通过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此外,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关注书本内容的短期记忆,而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长期思考和理解。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内深入思考作品的主题,还能够在课外继续探讨书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延伸。因此,整本书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式。
二、初高中语文衔接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农村中学,初高中语文衔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教学资源的匮乏等方面。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字词句的训练、基本写作技巧的学习等,教学重点偏向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逐渐转向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和思想层面的探讨。因此,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内容与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过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困难。
《红楼梦》作为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小说,其阅读和理解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而言,由于课外阅读和社会文化接触的有限,往往难以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物关系。在初中阶段,学生更多的是接触作品的表层,分析人物的外在特征和故事情节,而忽视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社会背景的分析。而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深入剖析《红楼梦》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文化价值等,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现这些差异,帮助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顺利过渡,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整本书阅读在农村中学初高中衔接中的应用实践
在农村中学实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在初中阶段,教师应通过导读、背景讲解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内容、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内容,还要通过提问、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表面情节到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
进入高中阶段后,教师可以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重点关注人物性格的分析与思想主题的探讨。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变化与命运轨迹,探索作者的社会批判与人性剖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如写作训练、角色扮演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并通过写作训练促进学生对人物的深度分析。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整本书阅读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从初中的浅显理解过渡到高中的深度分析。这种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变化上,还应包括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调整。
四、优化策略与教学建议
为了更好地实现《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农村中学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教师应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教学。在初中阶段,教师应重点讲解作品的基础知识和人物关系,而在高中阶段,教学应注重对作品深度的挖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较为有限,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电影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红楼梦》。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并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结论
总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农村中学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还能够促进他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未来,随着核心素养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整本书阅读等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婷婷.初高中贯通视野下整本书阶梯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5):40-42.
[2]夏峥嵘.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策略--以统编中学语文教材14本必读书目为例[J].语文月刊,2024,(07):34-38.
[3]吴竹修.传统文化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24.DOI:10.27441/d.cnki.gyzdu.2024.0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