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对河北省就业影响的SPSS实证研究及对策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河北省重点产业的渗透,就业市场呈现传统岗位替代与新兴岗位创造并存的局面。本文基于2015-2023年河北省11个市的面板数据,运用 SPSS 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双向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规模每扩大1%,就业总量增长 0.3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岗位的替代效应显著(弹性系数-0.18)。环京算力集聚区的岗位创造效应高于冀南传统产业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数字技能培训体系、构建就业动态监测平台等对策,为河北省在技术变革中实现就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就业效应;SPSS 实证分析;河北省
一、研究背景与数据基础
(一)现实背景
河北省2024 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占 GDP 比重的 32%,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年均增长 25%,在钢铁、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形成技术应用集群。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效应日益凸显,一方面,钢铁行业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了 20% 的传统运维岗位;另一方面,数据标注、AI 算法运维等新岗位年增长率达 3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就业人数突破80万。如何平衡技术替代与就业创造成为河北省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研究选取 2015-2023年河北省 11 个市的面板数据,数据源自《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及企业调研。核心变量包括:
被解释变量:就业总量(EMP)、就业结构(STR)。
解释变量:数字经济指数(DEI)、人工智能应用强度(AI)。
控制变量:经济增长(GDP)、固定资产投资(INV)、人力资本(EDU)。
二、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检验
固定效应模型用于分析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模型设定为:EMPit=α0+β1DEIit+β2AIit+β3GDPit+β4INVit+β5EDUit+μi+εit其中μi为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结构方程模型通过 AMOS 模块构建二阶潜变量模型,包含技术应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就业结构(技能型岗位占比、第三产业就业比)、政策调节(数字经济政策强度)三个维度,验证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升级对就业结构的间接影响。
(二)实证结果分析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检验显示,数字经济指数与就业总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 0.68,p<0.01),人工智能应用强度与低技能岗位数量负相关(相关系数-0.52,p<0.05),初步印证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并存。
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就业总量的正向影响显著(β=0.32,p<0.01),即数字经济指数每提高1个单位,就业总量增长 0.32%。人工智能应用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呈 U 型 特征,当 AI 强度超过 0.15 时,创造超过替代效应。人力资本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强(β=0.45,p<0.01),反映高技能人才对技术岗位的供需匹配。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显示,数字经济(DEI)通过产业数字化(路径系数 0.72)间接影响就业结构(STR)总效应为 0.58。人工智能(AI)对技能型岗位占比的直接效应为 0.35,对低技能岗位的替代效应通过产业升级产生中介作用。政策调节变量可增强技术应用对就业结构的正向影响,调节效应 0.15,p<0.05。
三、区域异质性与典型案例
(一)环京算力集聚区技术溢出带动就业创造
以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为例,2024 年 AI 相关岗位达到12 万个,较 2019 年增长300%。SPSS 多群组分析显示该区域 AI 应用强度每提高 1%,第三产业就业增长 0.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8%,体现京津冀协同模式下的技术溢出效应。
(二)冀南传统产业区自动化替代矛盾突出
邯郸钢铁产业智能改造后,2023 年炼铁工序岗位减少 35%,但新增的 AI 质量检测岗位仅占替代岗位的 20%,导致局部地区就业结构失衡。回归结果显示该区域 AI 替代效应弹性系数达-0.25,高于全省均值-0.18,反映传统产业转型中的技能错配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技术与技能动态匹配机制
运用 SPSS 聚类分析识别各地区技能缺口,建立 AI+钢铁、AI+生物医药定向培养班,2027年前实现重点产业数字技能培训覆盖率 90%。基于 SPSS 时间序列模型建立就业预警与政策响应系统,构建包含岗位替代率、创造率的就业预警指标体系,对替代率超过 30% 的行业实施转岗培训补贴,对创造率高的领域给予企业用工补贴。
(二)优化数字经济就业生态
培育AI+就业新型业态在石家庄试点,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技能供需匹配。支持石家庄、廊坊建设 AI 众创空间,对孵化出的就业吸纳型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数据显示2024 年河北数字经济新业态就业占比达 18%,较 2020 年提升 10%。鼓励京津企业在河北设立数据标注中心,针对传统产业区设立自动化改造就业缓冲基金,对每减少1个低技能岗位且新增 0.5 个高技能岗位的企业给予设备投资补贴。
(三)提升政府治理精准度
动态调整就业统计口径将数据标注员、AI 训练师等新职业纳入就业统计体系,建立数字经济就业专项调查制度,每季度发布分行业、分技能层级的就业热力图,为政策制定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成立技术变革就业影响评估委员会,推动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共促就业适应力提升平台。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 SPSS 实证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呈现 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区域分化的特征。未来可进一步分析 AI 技术渗透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就业影响差异。河北省需抓住京津冀协同与数字经济进步的双重机遇,在技术替代与就业创造之间构建动态平衡机制,实现从制造大省向数字就业强省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年鉴(2015-2023)[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各年.
[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R]. 北京:中国信通院.2024.
[3]王天娇.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22.
[4]王金波,牟欣欣.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经济论坛,2023,No.638(09):39-54.
姓名:杨雨,出生年月:1994-7-1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所在院校:河北美术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