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高职体育教育视角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经验总结

徐生辉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82期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207

摘要:本文从高职体育教育的专业视角出发,系统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助力乡村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路径。研究聚焦传统体育文化对乡村文化生态的重构作用,分析其在价值引领、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三个维度的独特贡献,总结出"资源活化教育嵌入社群培育产业联动"的四位一体赋能模式。通过理论推演,提出高职院校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中的枢纽作用,构建"教育供给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机制,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体育领域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文化;乡村文化振兴

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这一背景,文化振兴身为“魂”与“根”占据基础性地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携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及精神标识,同乡村文化生态呈现天然的亲近倾向,高职院校充当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上拥有独特优势。本文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创新路径研究”当作切入点,思索怎样经由高职体育教育的专业介入,挖掘并激活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乡村振兴模式。

1、传统体育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在价值上的契合

1.1文化认同的构建功能

诸如龙舟、舞狮、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呈现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其集体记忆唤醒作用可强化村民的地域身份认同,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承自觉。

1.2生活美学的重塑价值

传统体育文化内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通过节气体育活动重构乡村时间美学,民俗游戏复兴活化乡村空间利用,身体技艺传承创新乡村生活方式。

1.3产业发展的融合潜力

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显示出多重开发价值,表演观赏性项目发展文旅产业,健身养生类项目培育健康产业,工艺制作类项目带动手工产业[1]。

2、高职体育教育的赋能优势与角色定位

2.1专业资源的整合平台

高职院校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人才优势,体育专业师生组成了技术骨干群体。二是体系优势,已然成熟的课程开发及培训体系。三是平台优势,校地合作渠道及实训基地网络体系。

2.2文化转译的枢纽作用

高职教育让传统体育文化实现“三重转译”,从民俗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从经验传承向科学训练提升,从文化活动向产业项目发展。

2.3创新实践的孵化中心

利用“三创教育”催生新动能,创意设计实现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表达,创新创业促进乡村体育微产业成长与发展,创造转化实施文化IP的数字化开发。

3、传统体育文化赋能乡村的实践经验

构建“资源活化+教育嵌入+社群培育+产业联动”四位一体模式,建立传统体育文化数字档案库,编制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清单,开发乡土教材和教学资源包[2]。强化教育多维嵌入,例如,课程嵌入方面,开设聚焦乡村传统体育的选修课。活动嵌入方面,主办节气体育文化节。环境嵌入方面,构建体育文化主题村落。实现社群生态培育,组建乡村传统体育传承人工作室。培养"体育乡贤"作为文化带头人,建立跨年龄段的兴趣社团网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体育+旅游”打造特色赛事旅游,”体育+教育”开发研学旅行产品,”体育+健康”推广养生运动项目。

3.2典型实施路径案例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村建设中,选择35个代表性项目作为村品牌,设计主题文化体验线路,培训村民成为项目传承者和讲解员。二十四节气体育活动开发中,挖掘节气相关的传统体育元素,创新符合现代审美的活动形式,形成年度周期性文化庆典。乡村体育非遗工坊运营中,传统体育器具制作技艺传承,文创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

4、创新路径的深化探索

4.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搭建“三类型”人才支撑体系,传承型人才紧盯技艺系统的掌握,经营型人才聚焦于项目运营管理,创意型人才主抓文化创新设计工作[3]。

4.2技术赋能策略升级

采用现代科技达成“三个转变”,从口传心授到数字化传承,从地域局限到云端共享,从单一体验到VR沉浸。

4.3长效机制构建

完善四大保障体系,政策协同方面,教育、文化、旅游多部门实施联动。资金多元方面,政府牵头、社会加入、市场运转。评价科学方面,实施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评估。持续创新方面,筹建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实验室。

5、发展建议与前景展望

梯度推进从示范点建设过渡到区域推广。特色发展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跨界融合突破体育单一维度的壁垒。需重点防范文化失真风险,创新中坚守本真性。还应注意可持续难题,设立自我造血机制。也应预防人才断层危机,修缮传承人培养体系。未来呈现智慧化、标准化、国际化等三个发展方向,数字技术实现深度的赋能,建立起科学传承规范,把乡村体育故事讲好。

6、结论

高职体育教育视角下的传统体育文化赋能实践,构建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机制。通过系统化资源整理、教育化转化利用、社群化活态传承、产业化价值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未来应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完善"政行企校村"多方协同机制,使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乡土气息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文化动能。这一探索既丰富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也为传统体育的当代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蒲馨葆.云南高职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8):17-20.

[2]张琳.高职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以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例[J].知识窗(教师版),2024,(02):111-113.

[3]阳忠诚.高职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及破解路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6):116-118.

注:[本文系2024年甘肃省教育厅青年博士资助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创新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 2024QB-10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