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探索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如创作传统艺术作品和举办校内展览,一年后测评发现这些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认同、协作态度和艺术技能。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为校本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小学美术教育;民族文化;教学实践;校本课程改革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教育的迫切任务。小学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文化传承功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效植入这一意识仍需深入研究。现有研究多为理论探讨或单一案例分析,缺乏系统实证研究和综合策略。本研究通过设计和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探索和验证培养方法,创新教育理念,并为校本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解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个体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1]。这种意识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神纽带。在当今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已经不再局限于地域、血缘关系,更体现为对共同价值观、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这种意识不仅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体现,更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读[2]。它包括了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对中华民族在艺术、文学、哲学等各领域所积淀的智慧和成就的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和传承,如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理念对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关乎对未来的期许与承诺,每个个体都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内涵解析,意味着通过美术课堂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才能在心灵深处植根这份珍贵的民族情感,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永葆民族自信与自尊。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学生在感知、表达和欣赏中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文化认同的核心,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珍视传统、尊重差异的文化态度。这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我认同,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和身份认同感,激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艺术共同体,推动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受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3]。通过参与团体性美术活动,学生体会到集体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弘扬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文化共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注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表现能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实践
2.1 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落实,设计了一系列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4]。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兴趣和热爱。通过邀请当地民间艺术家、文化传承人等前来学校进行讲座和示范,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魂韵。开展校园艺术展览活动,展示学生的作品,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并认可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指导学生观摩、模仿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艺术作品,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感悟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珍爱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目标的实现[5]。
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表现和成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研究发现这些以民族特色为核心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认识拓展和文化自信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教育和美术教育朝着更有活力和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具有民族情怀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发展型人才。
2.2 融入民族文化的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策略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融入民族文化是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设计以传统艺术、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将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到民族文化对于美术创作的激励和启发。
举办校内艺术展览是另一种有效的策略,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作动力。在展览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进他们在共同体意识中的融入感和认同感。
综合来看,融入民族文化是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举办校内艺术展览、邀请民间艺术家授课等多种策略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增强,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提升艺术素质和创作能力,为小学美术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校本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3、结束语
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年的实践证明,以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活动能提升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艺术素质和学习动力。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这些活动并不适用于所有学校和学生。未来需探索如何根据不同情况设计有效活动,并呼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参与,共同推进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吉昌徐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21,(01):28-37.
[2]朱晶.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党员之友(新疆),2021,(06):38-39.
[3]张福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探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46-53.
[4]陈飞.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宁夏社会科学,2023,(03):15-22.
[5]刀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宁夏教育,2022,(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