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课堂增值性评价实施路径

吴冬梅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71期
苏州市吴江区铜罗小学 215237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增值性评价”主要指向课堂教学目标,是对教与学的评价活动,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促进学生学习成长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学习评价的目标确定、评价内容的设计、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都旨在让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情况变得更加显而易见,更加科学有效。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学习评价;小学语文课堂增值性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直指有效教学,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评价”相互整合,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工具,评价过程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评价贯穿起来,成为一个闭环式的整体。重视“学习评价”,教师就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那如何设计与实施评价任务,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增值性发展,让课堂教学有增值性收获?其中,学习评价的目标确定、评价内容的设计、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都可以让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素养的培养情况变得更加显而易见,更加科学有效。

一、设计方向: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同向发力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前提。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围绕和指向教学目标的,而这个过程又要依靠“评价”来更好地实现它。我们要避免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目标缺失、虚设、偏离等问题的出现。评价任务的确定要基于教学目标。

(一)聚焦“核心目标”

评价目标有着科学客观的标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进行有效评估,可以为教学目标的调整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反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三者之间要保持一致,以“目标”为核心,通过一定的评价量规去“测量”目标的达成度。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探秘奇幻童话城”,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故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聚焦于“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学习新编故事。”基于这个单元教学目标,我们在备课时,就可以确定好与之适切的评价任务——评价“给主角设计的舞台提示”。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由扶到放,逐一完成第一、二、三幕的舞台提示设计,在舞台设计的讲述和评价中,学生同时也从中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特点。课堂上,通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的落地实操,通过完成聚焦于教学目标的评价任务,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现力提高了,语言审美品质也提升了。

(二)前置评价内容

学习评价的内容要指向核心的教学目标。教师备课时,可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当即确定指向教学目标的、合适的评估内容,然后再设计语文学习体验活动,这种前置评价环节的“逆向设计”思路,体现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教师要预设教学成果,可以在课堂上前置评价内容,这样,能够让教学目标更明确清晰、语文活动设计更有指向性,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如五年级上册课文《猎人海力布》的课堂教学, “学生是否能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就是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亦是评价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一个虚拟或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学习任务,同时亮出评价内容,然后再通过设计语文活动来挑战完成任务。课上,教师可以在用不同角度复述故事的语文活动之前,亮出评价内容和指标,让学生对照评价指标来练习讲演。评价内容前置后,学生学习更有方向,更有方法,也更见成效。

由此可见,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这样同向发力,就可以形成一个“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闭环管理,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增值型评价任务,不是简单的对学习结果做评定,而是不断地去发现学生的学习达成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不断调整教学节奏、改变教学策略,评价中的“差距”反馈信息也可以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评价学习”,而是为了能“促进学习”。

二、设计内容:评价指标让语文素养由“隐”到“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在生活化或有特定情境中参与语文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任务评价中的不同指标来设计,让隐性的“语文核心素养”变得显现而直观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不同的学习任务类型、不同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如书写汉字、讲故事、完成小练笔、呈现探究性成果等。

(一)递进式评价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设置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的。评价设计也要基于学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如二年级上册课文《风娃娃》的课堂教学,学习《风娃娃》一课,“学生是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就是整堂课的主要评价内容。为了帮忙学生逐步把故事讲好,我们可以设置递进式评价指标:讲故事内容——加入人物的语气语调——融入人物的体态动作。在递进式的指标评价中,学生逐步掌握达成目标的方法,进而调整,最终把故事讲好。如写字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在学习任务评价中设计写字评价标准,如书写正确——把握结构——笔画到位——书写美观,四个指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各个阶层的评价指标中螺旋式提升,并得以直观显现。

(二)星级评价设计

星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通过星级评价,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他人和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够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有利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三星级评价”,它的终极目标也并不止于“三颗星”,它的意义在于为了不断突破,实现“更好”。如,为了让学生讲好《羿射九日》的神话故事内容,我们可以将“讲故事内容”评价指标,细化为三个星级:一星级指标为“能把故事情节讲完整”;二星级指标为“能把故事情节讲具体、清晰”;三星级指标为“能把故事情节讲生动、讲神奇”。在《羿射九日》故事分享会上,可以嵌入使用学习任务评价星级量表,引导学生对照星级做准备、做训练、做评价,让课堂产生增值性的教学效果。

(三)融入式评价设计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上“评价”是始终伴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的,它自然地融入在教学之中,不断带着学生向语文学习生活走近、走进、走深。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通过先由师生演绎故事,再由学生评价教师扮演的“大象”演得好不好,哪里好。在评价中,学生由直观、浅显地评价教师的普通话、动作表情,随后逐渐深入,有的学生开始关注到大象的语气变化:自信——怀疑不安——自信。学生在评价中走进了大象的内心,学会了朗读对话。当学生能抓住对话试讲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生动,讲出道理。教师灵活运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及时、中肯、积极的评价。教师借助评价给学生指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指引改进的方向。学生在语文实践、评价改进、语文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三、设计形式:多样评价促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在学科育人的理念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多元、立体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突出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仅靠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书面反馈,或是课堂上师生问答显然已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我们需要探寻更多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一)优化评价工具。学习任务达成度评价需要更完善、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途径去实现,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评价的途径除了常规类型的书面或口头作业,还可以是开放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展示性活动。评价工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支架。评价的工具也是各不相同,如学习单、作业单、学习情况记录表、学习任务评价量表、作业调查问卷、学生学习成果或作品、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对照人物角色的行为,来深入了解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课上可以引入评价工具——学习单“发现对战描写密码”: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唐僧三“责”。借助这个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当即了解到学生的学情,为下一步教学指明方向、做好铺垫。又如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助评价工具——学习成果“悟空成长轴”或“悟空成长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对悟空的性格变化、名号变化、成长大事件这三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和梳理情况,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学习。

(二)丰富评价主体。我们的语文学习任务评价主体要打破“唯教师”的传统弊端,可以实行“多评价主体”的模式进行评价,如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甚至是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来,打破学校教育的时间、空间局限,更加全面地提升、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田忌赛马》的教学中,对于评价任务一:“能借助赛马对阵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任务二:“搜集历史上其他的谋略故事,和同学交流”,可以通过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来进行。这样,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来参与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全面立体地成长。

(三)凸显个性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与生命健康成长,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核心目标。然而,学生的学情并非千篇一律,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或结果,教师应该用针对性、激励性强的个性化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现状,或不足,或进步,或发展,引导学生好学、乐学。通过教学个性化评价方法的运用,使语文学习能力差的同学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使语文学习能力好的同学对进一步自我突破有了一个更高的评价指标,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树立“评价即学习”的观念,评价与教、学一体化,以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评价设计上力求科学、有效,为小语课堂教学,为学生语文素养和生命成长赋能增值。

参考文献:

[1]索桂芳.核心素养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7(1):2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

[3] 孟小红.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实施路径[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23(5):63-6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