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成式AI与美术教育的协同共生: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陈子怡
  
云亦媒体号
2025年188期
闽南师范大学363000

摘要: 本文主要是围绕生成式AI与美术教育相融合展开论述,探索技术赋能下的美术教学创新路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分析生成式 AI 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适配性,以GAN神经网络为基础的DeepArt风格迁移实验、以概率模型为基础的MidJourney AI 绘画工具为例。其次探讨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美术教学实践创新,以“人机对话”式灵感激发训练——中央美术学院AI 创作工作坊和VR重构建模技术还原创作情境——《千里江山图》为例展开分析。此外,针对由于美术教育与AI在融合中出现的创作主导权模糊、算法趋同化、数据库殖民化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规定创作主导权、构建风格指纹数据库、丰富本土文化作品收录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生成式AI;美术教育;教学创新;技术融合

一、生成式AI技术的美术教育适配性分析

(一)技术特性与艺术创作的共鸣点

1. GAN神经网络对视觉风格的解构能力

生成对抗网络(GAN)是生成式AI 技术的代表,在 DeepArt风格迁移实验中,将内容图像与风格图像结合,生成兼具原作构图与目标风格的新图像。DeepArt运用到美术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例如它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的风格提供了高效且直观的方式,此外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例如学生在设计海报时可以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与后现代风相结合,通过AI生成的图像获得灵感,打破传统创作思维的局限。

2.扩散模型在创意发散中的催化剂作用

扩散模型是以概率模型为基础的生成式 AI 技术,它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MidJourney AI 绘画工具中。当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只需输入简单的描述性文字,如“一只猫”,它就能够根据文字创作出拥有不同构图的图像,对于学生学习构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技术补足逻辑

1.解决写生教学中的资源困境

传统的写生通常会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例如学校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限、资金不足、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等诸多问题。Google-QuickDraw智能辅助系统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学生只需输入描述性文字,如“宏村风景”,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多幅不同角度的风景图。此外,Google-QuickDraw生成的风景图像通常具有不同的视角,有些构图和透视是学生自己无法想到的,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获得启发,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

2.构建动态化艺术史知识图谱

在传统的欣赏课上,学生对于美术史的了解仅仅来源于教师的讲解或图片文字,学生不能直观的感受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风格联系与继承。生成式AI能够对于相关的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从而构成动态化的艺术史知识图谱。学生点击任意一幅作品或画家时,系统会呈现与该作品(画家)相关的详细信息,不仅局限于画作和画家本身,而是将其进行延展。此外系统会针对每个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艺术史资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智能技术驱动的美术教学实践创新

(一)创作教学的重构路径—— “人机对话”式灵感激发训练

“人机对话”是当前AI呈现的普遍性形式,中央美院开创了AI 创作工作坊,将“人机对话”引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使其成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前沿阵地。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向AI输入一个关键词或模糊的概念,由AI生成草图,继而学生从草图中获取部分创作灵感并进一步完善思路。“人机对话” 式灵感激发训练使得学生的灵感来源更加多元化,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接触到大量不同的想法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更多跨学科的创作思路。

(二)鉴赏教学的数字化转型——VR重构建模技术还原创作情境

VR重构建模技术能够使艺术作品通过技术媒介真实地呈现在欣赏者面前,以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为例,故宫通过VR 重构建模技术的扫描与数字化的处理,将《千里江山图》从二维平面模型转化为三维数字模型。学生可以借助VR为媒介,身临其境地走进千里江山图中的世界,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作品的色彩、笔触与纹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技术融合中的关键矛盾与破解策略

(一)创作主导权的划定标准

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逐渐深入到美术教育领域中,创作主权的划定标准成为一个核心议题。AI生成的图像所属知识产权问题仍然无法严格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界限。作为美术老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指定明确的原则来划定创作主权的标准。例如明确规定学生在哪些环节可以借助AI进行辅助,哪些环节需要学生独立进行创作。并且要求学生所创造的作品中必须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对于AI生成的图像全盘接受。

(二)防止算法趋同化的个性守护机制

生成式 AI 技术在吸收大量图像数据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风格,算法趋同化问题愈加明显。针对该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立了风格指纹数据库,即对于大量的艺术作品进行收集和梳理,并通过AI技术对于作品中的元素进行量化分析,从中提取出作品的特征,从而独特的风格指纹。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风格指纹进行对比,从而保持创作的独特。教师则可以将风格指纹作为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估的标准之一,如果学生的作品出现雷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指导。

(三)艺术教育数据库的殖民化倾向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使得艺术教育数据库的殖民化倾向逐渐加深。数据库的大量数据来源于西方的文化资源和艺术作品,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少数民族的艺术作品收录则明显不足。此外,很多数据库对于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使基于西方的艺术理论和审美标准,从而忽视了其他文化下孕育出的优秀艺术作品。例如评价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可能会用西方的透视和色彩理论来进行评价,但却忽视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内涵。在未来的艺术教育数据库的建设中,需要加强对于本土文化作品的收入,培养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生成式 AI 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既是技术赋能的机遇,也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寻找平衡。当 GAN 解构风格、VR 重构情境时,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面对创作主导权争议,需坚守 “技术为人类创意服务” 的原则。应对算法趋同与文化失衡,需构建技术创新与文化自觉的双重防线。

未来,美术教育将从 “知识传递” 转向 “创意共生”,教师角色也将从 “技艺传授者” 升级为 “人机协作引导者”。作为美术教师后备军,只有在技术浪潮中鉴定教育初心,才能实现生成式 AI 与美术教育的真正协同,培育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创作者。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