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参与的路径与价值重构

——基于民生服务与数字赋能的双重视角

吴思瑾 吉娟 孙宇轩 庞欧玟
  
云亦媒体号
2025年200期
泰州学院

摘要: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群体既是社会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治理创新的潜在力量。本文以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社会治理提升年”行动为典型案例,结合浙江吴兴区新居民服务改革、丽水市山区“十助”流动服务等实践,从民生服务精准触达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双重视角,分析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与价值重构。研究认为,大学生可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技术反哺等方式推动治理效能提升,其参与过程亦能促进自身能力与价值观的双向成长。

关键词:基层治理现代化;大学生参与;民生服务;数字赋能;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问题提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大学生参与的耦合性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其现代化进程需突破传统行政主导模式,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教育部《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报告》显示,超75%的大学生愿参与社区服务,但实际参与率不足30%,暴露出参与渠道不畅、能力适配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克山县“社会治理提升年”行动通过网格化管理、智慧平台建设等举措,将矛盾化解率提升至90%,印证了技术赋能与民生服务协同推进的可行性。在此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不仅有助于破解治理资源短缺困境,更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成长的场域。

二、实践路径: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双重维度

(一)民生服务维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供给”

1. 精准服务供给中的角色重构

克山县通过“网格事项准入清单”明确网格员职责,大学生可依托专业优势参与清单制定与动态优化。例如,社会学专业学生可协助设计“新就业群体需求评估量表”,为暖新食堂、暖心医院等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医学专业学生可联动“数智安监”平台,开展老年群体健康风险筛查,形成“需求发现-服务匹配-效果评估”的闭环。

2. 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技术反哺

浙江吴兴区通过“家在织里”3.0平台实现新居民子女入学、就业、住房“一站式”办理,但部分老年群体仍面临“数字鸿沟”。大学生可组建“银龄数字伙伴”团队,开发适老化操作指南,或通过“时间银行”积分机制,将志愿服务时长兑换为技能培训资源,形成代际互助的良性循环。

(二)数字赋能维度:从“技术旁观”到“创新驱动”

1. 基层治理平台的功能迭代

克山县“克山智网”APP整合网格员上报信息与“12345”热线数据,但数据分析模型仍依赖人工校准。大学生可参与构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分类算法,自动识别矛盾类型与风险等级,如将“邻里纠纷”细分为“噪音扰民”“物业矛盾”等子类,并推送标准化处置流程。

2. 应急治理场景中的技术响应

丽水市“智慧流动医院”通过5G远程诊疗覆盖偏远山区,但设备操作复杂、网络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制约应用。大学生可联合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开发轻量化远程诊疗终端,或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病历跨机构共享,降低重复检查成本。

三、价值重构: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双向赋能

(一)社会价值:治理效能与公平性的双重提升

1. 治理效能的“乘法效应”

衢州市通过组建跨地区教共体,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随迁子女占比13.5%的义务教育体系。大学生可参与设计“双师课堂”质量评估指标,运用教育神经科学方法监测学生专注度变化,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2. 社会公平的“托底机制”

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8500万残疾人中,3800万持证者面临就业歧视。大学生可联合残联开发“无障碍就业导航”小程序,整合企业招聘信息与残疾人技能数据库,运用推荐算法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二)个体价值:能力成长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收获

1. 复合型能力的“淬炼场”

在克山县“党建引领‘五社+N’”机制中,大学生需同时掌握政策解读、群众沟通、数据分析等技能。例如,参与“暖新驿站”选址调研时,需运用GIS技术分析外卖骑手轨迹数据,并结合社区公共空间承载力提出优化方案。

2. 公共精神的“孵化器”

南浔区“村易递在线”应用通过共富驿站带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学生可参与设计“农户-驿站-消费者”三方信任机制,运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收益自动分配,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深化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

四、机制保障:构建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长效化路径

1. 制度激励层面

参照克山县“村(居)民委员会委员履职承诺述职”制度,高校可将基层服务经历纳入学分认定体系,如设置“社会治理实践”必修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不少于40小时的社区服务,并由街道办出具能力评价报告。

2. 资源整合层面

建立“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四方联动平台,如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由地方政府提供实践基地,企业赞助技术设备,社会组织负责需求对接,高校则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驻点研究。

3. 风险防控层面

针对大学生参与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傲慢”“悬浮调研”等问题,需建立“双导师”制,由社区工作者指导实践伦理,专业教师把控技术边界。例如,在开发助老APP时,需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确保界面设计符合老年认知特征。

五、结论

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从“理论旁观者”转向“实践行动者”的契机。通过民生服务与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大学生既能以技术理性破解治理难题,又能以人文关怀弥合数字鸿沟。这种参与过程不仅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更是价值观的重塑——它让青年群体在理解中国之治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中国之智”的创造者。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治理需求-专业能力-成长激励”的匹配机制,推动大学生参与从“阶段性项目”转向“制度化安排”,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

参考文献:

[1]克山县委宣传部. 克山县:推动“社会治理提升年”行动走深走实[EB/OL]. 百家号, 2025-04-08.

[2]民政部.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热点问题[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2024-09-23.

[3]吴兴区人民政府. 吴兴区:构建服务精准触达机制 高质量实现新居民公共服务优质共享[EB/OL]. 微信公众平台, 2024-12-12.

[4]丽水市人民政府. 创新整合流动“十助”公共服务 打通偏远山区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EB/OL]. 微信公众平台, 2024-12-12.

[5]教育部. 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报告(2024)[R].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