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珠海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实践路径与成效研究
——基于城乡融合与文化赋能的创新探索
摘要: 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 “百千万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战略抓手。珠海市以 “产业协同、风貌重塑、文化赋能” 为核心,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构建 “规划引领—文化铸魂—城乡联动” 的立体化实施路径。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讨其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农房风貌提升、文旅融合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总结可复制的 “珠海经验”,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百千万工程;城乡融合;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珠海
一、政策框架与实施逻辑
(一)顶层设计与目标导向
珠海紧扣省委 “1310” 部署,出台《关于全面推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实施方案》,明确 “以城带乡、以镇促村、全域协同” 的发展路径。构建 “市级统筹 — 区级主战 — 镇村落实” 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挂帅的指挥部,下设 7 个工作专班,形成 “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 的推进机制。例如,斗门区作为省级示范区,聚焦 “文化 + 生态 + 产业”复合功能,打造 “赵宋风情·岭南水乡” 示范带;金湾区以 “产业强镇” 为导向,推动红旗镇、平沙镇等工业重镇与乡村协同发展。
(二)文化赋能与空间重构
立足珠海 “百岛之市”“岭南古邑” 的资源禀赋,提出 “文化基因解码 — 场景转化 — 产业融合” 的实施逻辑。在斗门镇、莲洲镇等历史文化富集区域,挖掘宋城文化、广府民居、水上婚嫁等非遗资源,通过 “微改造、精提升” 激活乡村文化价值。例如,斗门旧街改造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保留岭南骑楼、青石板路等元素,引入非遗工坊、宋式茶寮等业态,形成 “文化体验 + 商业消费” 的复合场景。
二、典型实践:文化引领下的城乡风貌与产业升级
(一)乡村振兴示范带:从 “单点突破” 到 “连片成势”
珠海以省道 S272、县道 X582 为轴线,打造 “一带两环三区六核” 乡村振兴示范带(“一带” 为低碳科技示范带,“两环” 为生态休闲与文化体验环线,“三区” 为智慧田园、航空小镇、宋韵乡村功能区)。通过 “政府统筹 + 国企主导 + 村民参与” 模式,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实施入口节点提升、建筑风貌改造、文旅线路串联等工程。例如:
北片区(智慧田园·岭南水乡):依托岭南大地、十里莲江等农旅项目,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打造 “农耕体验 + 科技研学” 场景;改造沿线农房为 “米白色外墙 + 深灰勒脚 + 坡屋顶”的岭南民居风格,配套建设绿道、亲水栈道,形成 “春赏花海、秋冬观杉” 的四季景观带。
南片区(赵宋风情·创智黄杨):以斗门旧街、接霞庄为核心,实施 “宋城古道” 风貌提升工程,修复明清古建筑群,植入宋词文化景墙、智能导览系统,推出 “宋韵夜游”“非遗手作”等体验项目,联动御温泉度假区形成 “文化 + 康养” 产业链。
(二)农房风貌提升:从 “环境整治” 到 “文化表达”
该工程作为斗门区 “ ⋅1+5+N, ” 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改革的核心项目,以 “宋城文化 + 生态旅居” 为主题,覆盖石门坑、松山、深潭等 8 个村庄,涉及 789 户农房改造,总面积达 13.9 万平方米,总投资 2300 万元。项目采用 “文化赋能 + 微改造” 模式,针对不同村落特点实施差异化设计:
石门村:以金台寺禅意文化为基底,采用低饱和度莫兰迪红色为主色调,与黄杨山自然景观呼应。改造内容包括 73 户农房外立面涂料翻新、主干道 “白改黑” 及标线施划,同步建设 “自助茶室 + 健身广场 + 休闲绿园” 村落会客厅,打造 “禅意入口” 节点。截至 2024 年 10月,已完成外立面改造,建成岭南风格休闲绿园 3 处,吸引周边游客停留时长增加。

深潭村:挖掘明末清初古井、岩野邝公祠等历史资源,以 “饮水思源” 为主题打造文化节点。对 22 户老旧农房实施 “清洗简修 + 全面整修”,修复古井周边步道 120 米,建设休闲娱乐广场 2 个,并串联健身设施形成文化体验动线。
金台高速路口至上洲村路口沿线整治工程,覆盖 8 个村庄,以 “禅意山居·古村新生”为主题,实施差异化改造:
项目通过 “政府补贴 + 村民自筹 + 社会资本” 多元投入,采用 “微改造” 手法(如保留原有结构、植入文化符号),避免大拆大建,既节约成本又保留乡愁记忆。
(三)产业协同:从 “单一农业” 到 “三产融合”
农业现代化:在莲洲镇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打造 “白蕉海鲈”“粉洲禾虫” 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区块链溯源提升产品附加值。
文旅融合:红旗镇三板村改造旧厂房为 “非遗工坊 + 水上运动基地”,引入龙舟制作、疍家文化体验等业态,形成 “生产 — 展示 — 体验” 产业链;唐家湾镇那洲村依托古元艺术 IP,打造艺术创新园区,吸引艺术家驻留,形成 “创作 — 展览 — 衍生品开发” 生态。
新兴产业导入:莲洲镇依托通用机场,发展低空跳伞、航空科普等业态,建设 “航空小镇”;金湾区平沙镇与横琴合作建设 “海洋科技飞地”,推动深海养殖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
三、挑战与优化路径
(-) 现存挑战
文化资源活化不足:部分古村改造停留在 “穿衣戴帽”,缺乏深度文化体验项目,业态同质化问题突出。
要素保障瓶颈:农村土地碎片化制约产业规模化,金融支持 “三农” 的产品创新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度有待提升。
城乡协同机制待完善:镇村规划与城区功能衔接不够紧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仍存在区域差异。
(二)优化对策
深化文化 IP 开发:建立 “文化遗产清单 — 创意转化 — 产业应用” 链条,如开发 “宋城文化” 数字藏品、打造沉浸式非遗剧场,提升文化体验的互动性与附加值。
创新要素配置机制:试点 “文化用地混合开发”,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文旅项目;推广 “风貌贷”“碳汇贷” 等金融产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
强化城乡功能联动:构建 “城区研发 — 镇村转化” 产业协作模式,如在高新区布局科创平台,在西部镇村建设成果转化基地;推动教育、医疗资源 “下沉 + 共享”,完善 “区镇联动”公共服务网络。
四、结论与启示
珠海市 “百千万工程” 以文化赋能为核心驱动力,通过 “风貌塑形、产业铸魂、城乡联动”,探索出一条 “传统与现代共生、生态与经济协同” 的城乡融合路径。其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文化基因,以场景创新激活资源价值,同时通过制度突破破解要素瓶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珠港澳文化协同,在跨境文旅合作、非遗活化等领域深化探索,为大湾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更具示范意义的 “珠海样本”。
参考文献:
[1] 中共珠海市委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 [Z]. 2023-04-15.
[2]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珠海市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2024 年重点项目清单[Z]. 2024-03-30.
[3] 斗门区人民政府。斗门区构建“ 1+5+N′ ”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改革制度 “五个一”举措提升乡村风貌 [EB/OL].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