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阿尔孜古丽 阿比地热木
  
墨轩媒体号
2025年28期
沙雅县海楼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本研究以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当前家园共育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家园共育模式在政策支持、组织形式、内容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共育理念认知偏差、活动形式单一、家长参与深度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研究提出了理念重构、机制完善、形式创新、资源整合四位一体的优化路径。通过建立 " 家庭 - 幼儿园 - 社区 " 协同育人机制,开发多元化共育活动,构建数字化支持平台等具体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家园共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研究为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协同育人;优化路径;学前教育

一、引言

家园共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的实施,家园共育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当前,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家园互动模式已难以满足幼儿成长需求,构建新型家园共育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地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共育活动缺乏系统设计,形式化倾向严重;幼儿园教师专业指导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家园共育效果的发挥。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园共育机制,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在政策支持层面,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家园共育的政策文件。《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要求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建立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制度。《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家园共育机制。这些政策为家园共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具体落实和效果评估方面仍显不足。

在组织形式方面,常见的家园共育活动包括:定期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等传统形式。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群、家园联系 APP 等数字化沟通平台得到广泛应用。数据显示, 85% 以上的城市幼儿园建立了线上家长群,但在活动设计和互动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内容设计上,当前家园共育主要围绕幼儿在园表现沟通、卫生保健知识普及、家庭教育方法指导等方面展开。优质幼儿园开始尝试将共育内容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主题式共育项目。但总体来看,共育内容仍以事务性沟通为主,缺乏系统性的教育价值引导。

在参与主体方面,呈现出母亲参与度高、父亲参与度低的特点。调查显示,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家长中,母亲占比超过 70% 。同时,祖辈参与比例在部分家庭中有所上升,这与我国隔代教养现象普遍存在密切关联。

在效果评估方面,多数幼儿园尚未建立科学的家园共育评价体系。活动效果评估多停留在参与人数、家长满意度等表层指标,缺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追踪研究。这种状况不利于家园共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和质量提升。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分析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实践,可以发现以下突出问题:

首先是共育理念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寄托于幼儿园,对自身角色认识不足。调查显示,约 40% 的家长认为 " 幼儿园应该负责孩子的全部教育 "。同时,一些幼儿园教师也将家长视为被动配合者,这种单向度的认知严重制约了共育效果的发挥。

其次是共育活动形式单一且流于表面。多数幼儿园的共育活动集中在家长会、开放日等传统形式,创新性不足。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数据显示,超过 60% 的家长认为现有共育活动" 形式老套,收获有限"。这种状况导致家长参与积极性逐渐降低。

第三是家长参与深度不足。虽然家长出勤率保持较高水平,但实质性参与度不高。多数家长停留在 " 被动听讲 " 层面,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较少。特别在教育活动设计和课程建设方面,家长参与机会更为有限。这种浅层次的参与难以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第四是专业支持体系不完善。幼儿园教师在家园共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策略。同时,幼儿园管理层对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的经费和人员支持。这种专业支撑的缺失,使得共育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最后是特殊家庭的支持不足。对于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特殊儿童家庭等群体,缺乏针对性的共育方案。这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参与常规共育活动存在困难,但他们的教育需求往往更为迫切。当前的家园共育模式难以有效覆盖这些特殊群体。

四、幼儿园家园共育的优化路径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路径:

理念重构是首要任务。需要建立 " 儿童为中心,家庭为基础,幼儿园为引导,社区为支持 " 的新型共育理念。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座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幼儿园要转变工作思路,将家长视为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同时,要强调共育对幼儿发展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效果。

完善工作机制是基础保障。应建立包括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反馈改进在内的完整工作流程。成立由园方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的共育委员会,共同决策重大事项。制定家长参与制度,明确各方权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共育效果。同时,要建立特殊家庭支持档案,提供个性化服务。

创新活动形式是关键突破。可以开发主题式共育项目,如 " 阅读陪伴计划 "、" 自然探索活动 " 等系列化设计。尝试工作坊、沙龙等互动性强的组织形式。利用家长资源开展 " 职业体验日 " 等活动。建立 " 家长导师制 ",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作用。同时,要注重活动的生活化和趣味性,提升家长参与体验。

资源整合是重要支撑。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场所。引入专业机构力量,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发数字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共育指导能力。建立区域性的家园共育资源中心,促进经验交流和质量提升。

五、结论

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理念认知偏差、活动形式单一、参与深度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制度设计不完善、专业支持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多方面原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的优化路径,强调通过多方协同、形式创新、资源整合等策略提升共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俊佑 , 张芬 . 家园共育背景下农村幼儿园户外自然教育策略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17):96-98.

[2] 李方希茜 . 家长与幼儿教师非接触状态下的家园共育研究 [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3.DOI:10.27751/d.cnki.gjxkj.2023.000568.

[3] 南瑞琪 . 互联网时代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模式探索 [J]. 农家参谋 ,2022,(22):165-16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