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短视频平台新闻传播的受众接受行为与效果评估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其碎片化、视觉化、强互动性的特征深刻改变了受众的新闻接受行为。本文结合传播学理论与实证数据,分析短视频新闻受众的接触动机、认知模式及互动行为,并构建多维效果评估框架。研究发现,算法推荐、情感共鸣与社交属性是影响受众接受的关键因素,而传播效果需从信息触达、态度转变与社会影响三重维度综合考量。研究结论为优化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平衡商业逻辑与公共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受众接受行为;传播效果评估;算法推荐;情感共鸣
一、引言
截至 2025 年,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突破 11 亿,占网民总数的98% 以上。短视频平台凭借“即时性 + 沉浸式体验”优势,成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入口。然而,短视频的娱乐化基因与新闻的严肃性存在天然张力,受众在算法驱动下的接受行为呈现新特征,其传播效果亦需重新评估。本文以抖音、快手等主流平台为研究对象,探讨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受众接受机制及效果评估路径,旨在为新闻媒体优化内容生产与分发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短视频新闻受众接受行为分析
1. 接触动机:算法推荐与社交驱动的双重逻辑
短视频平台的新闻分发依赖算法推荐与社交关系链的双重机制。抖音数据显示, 68% 的用户通过系统推荐获取新闻,而 32% 的用户依赖好友分享或关注账号。算法推荐基于用户画像(如浏览历史、停留时长、互动偏好)推送内容,但可能形成“信息茧房”,限制受众对多元观点的接触。例如,国际新闻的推送常聚焦于冲突性事件,而忽视政策解读类内容。社交驱动则通过“点赞 - 评论 - 转发”链条扩大传播范围,但易引发“情绪极化”,如某社会事件中,不同立场用户形成对立阵营,加剧舆论撕裂。
2. 认知模式:碎片化消费与情感化解码
短视频新闻的时长通常控制在15 秒至3 分钟,受众倾向于在通勤、排队等碎片化场景中消费。这种时空压缩导致认知浅层化:复杂议题被简化为“金句 + 画面”,深度分析让位于情绪表达。例如,在报道自然灾害时,短视频常聚焦于救援现场的震撼画面,而弱化对灾后重建的长期关注。情感化解码是短视频新闻的另一特征,通过特写镜头、快节奏剪辑与煽情音乐激发共情,但可能削弱对事实的理性判断。实验表明,包含人物面部特写的新闻视频比纯文字报道引发共情的概率高 47% ,但受众对关键信息的记忆留存率仅为 19% 。
3. 互动行为:参与式传播与圈层化表达
短视频平台的点赞、评论、转发功能构建了受众的参与式传播生态。用户通过“弹幕”“神回复”解构权威话语,形成亚文化传播圈层。例如,在报道政策调整时,年轻用户常以调侃方式表达观点,而中老年用户则更关注官方解读。然而,算法会根据互动数据强化同类内容推送,导致“回音室效应”。某健康类新闻的评论区中,支持中医的用户与质疑者形成对立阵营,双方均难以接触异质观点。
三、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评估框架
1. 信息触达维度:算法效率与内容质量的博弈
覆盖率:通过播放量、完播率等指标衡量信息扩散广度。抖音平台某时政新闻的播放量达 2.3 亿次,但完播率仅为 12% ,表明大量用户未完整接收信息。
精准度:算法推荐使目标受众触达率提升至传统媒体的 3-5 倍,但过度依赖用户画像可能导致“信息歧视”。例如,老年用户对政策类新闻的需求常被忽视,而年轻用户则被过度推送娱乐化内容。
真实性:短视频新闻的“快剪”特性易导致信息失真。某突发事件报道中,部分账号将旧视频拼接为“现场直播”,引发公众恐慌。平台需引入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虚假信息,并结合人工审核确保内容真实性。
2. 态度转变维度:情感驱动与理性认知的失衡
情绪感染力:短视频通过视觉冲击与音乐渲染激发情感共鸣。例如,在报道环保议题时,使用悲壮背景音乐与受灾动物画面,使受众支持
环保政策的意愿提升 28% 。
认知深度:碎片化传播限制受众对复杂议题的理解。某经济政策解读视频的调查显示, 76% 的用户仅记住“降息”关键词,而忽视政策背景与实施细则。
信任度:主流媒体入驻短视频平台后,单条视频最高获赞超 5000万,但部分自媒体账号为追求流量断章取义,导致受众信任度下降。需建立“媒体公信力指数”,综合考量内容真实性、专业性及用户反馈。
3. 社会影响维度:公共价值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舆论引导力:短视频平台成为突发事件的首发渠道。某地震事件中,用户自发上传的现场视频比官方通报早 3 小时,但部分视频存在夸大灾情的情况,需平衡信息时效性与准确性。
社会议题讨论:短视频新闻的互动性促进公众参与。某教育政策讨论视频的评论区中,用户提出 12 类改进建议,其中 3 条被纳入政策修订。
伦理风险:算法优先推荐高互动内容,可能挤压公共议题空间。例如,某民生新闻的播放量仅为娱乐八卦的 1/10,需在推荐模型中引入“公共价值权重”。
四、优化路径与反思
内容创新:开发“短视频 + 长图文”混合模式,在 30 秒内传递核心信息,同时通过链接引导至深度报道。例如,央视新闻在短视频中嵌入“政策解读”H5 页面,使受众完整阅读率提升 40% 。
算法优化:引入“公共价值权重”,在推荐模型中加入新闻重要性、社会影响力等维度。例如,抖音将时政类新闻的推荐权重提高 15% ,使相关内容播放量增长 22% 。
受众赋能:通过媒体素养教育提升用户对算法逻辑的认知。例如,开设“短视频新闻辨伪”课程,使受众识别虚假信息的准确率提高35% 。
监管升级:建立短视频新闻分级制度,对时政类内容实施“人工审核 + 算法过滤”双重把关。例如,快手平台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新闻实行“先审后发”,误判率降低至 0.3% 。
五、结论
短视频平台重构了新闻传播的时空逻辑与受众行为模式,其效果评估需超越单一流量指标,构建涵盖信息触达、认知转化与社会影响的综合体系。未来,如何在算法效率与公共价值、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短视频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媒介技术迭代永无止境,但守护公众的知情权与理性思考能力,始终是新闻传播的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 余佳玉 , 李峻 . 融媒体环境下短视频新闻的有效传播策略 [J]. 新闻前哨 ,2025,(08):34-35.
[2] 刘子阳 . 融媒体时代如何运用短视频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J]. 新闻传播 ,2025,(08):7-9.
[3] 夏天蓝 . 短视频平台的新闻传播与受众参与分析 [J]. 记者摇篮 ,2025,(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