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全面步入数智时代。现如今的中学生作为在数字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正受到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技术手段拓展了教育资源,丰富了教学方式,为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算法偏见、价值冲突、信息过载等问题也对育人实效提出严峻考验。本文试图从实际出发,系统分析数智时代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机遇与突出挑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机遇;挑战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不断发展,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这种转型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结构,更重塑了教育资源配置和育人逻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嵌入在数智技术构建的信息环境中。如何借助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价值引领,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回应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技术赋能的另一面,是算法推荐、信息茧房、注意力碎片化等深层次挑战。这些问题正在影响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选择和情感归属,给育人工作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在“数”与“智”融合推动教育新生态形成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应坚持守正创新、主动变革,既要把握技术带来的机遇,也要直面其引发的挑战。
二、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在数智技术的推动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新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为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师生互动和提升教育管理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些积极影响。
(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信息渠道
数智技术的发展极大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库。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使得海量的思政教育视频、文章、历史资料、党史故事等得以高效整合和智能推荐,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与此同时,这些技术还提升了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与精准性,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与时代需求,为思政课堂注入了鲜活而丰富的时代元素。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智能推荐符合其需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路径,实现因材施教。思政教育可以更精准地贴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想发展阶段,增强教育效果。同时,系统还能实时跟踪学习进度与反馈情况,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与学习的双向优化。
(三)促进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
数智平台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便捷的交流渠道。通过在线讨论、云端作业、虚拟课堂等形式,实现了跨时空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融合,提升教学的参与感和实效性。同时,这种多元互动方式也打破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模式,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质疑问题、探讨现实,营造出更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也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为其价值观的建构与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提升教育管理与质量监控能力
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困难,科学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学过程的数字化记录为质量评估和教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数智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工具和新路径,但技术背后的逻辑与教育本质存在张力,加之网络环境的复杂多变,也给思政工作带来了不少困境和风险。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些主要挑战。
(一)数智技术赋能下的信息茧房与价值模糊
在数智时代,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精准画像不断推送用户偏好内容,强化“信息茧房”效应,使中学生沉浸于个性化、封闭化的信息环境中 [3]。这种技术逻辑虽然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对多元思想的接触与价值判断的能力。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无法突破算法“过滤泡泡”进入学生视野时,其影响力和说服力将被边缘化。
同时,社交媒体上信息内容的娱乐化、碎片化趋势也在冲击中学生的价值观建构。网络热梗、流量文化、极端言论以快速传播方式“抢占”学生注意力,对青年价值观形成早期塑造作用 [4]。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性、系统的价值传递路径难以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呈现出“声音变小、语调变轻”的趋势。这种话语权的弱化进一步加剧了青少年价值模糊、立场不稳、易受操控等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因此,在数智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技术与传播结构的变化,主动突破“同温层”限制,以多元内容、智能路径重构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关系,重塑价值共鸣。
(二)中学生媒介素养薄弱与信息辨识能力不足
尽管中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对新技术操作熟练,但他们的媒介素养能力并未同步提升,尤其在面对复杂网络信息时表现出明显的辨识困境 [5]。一方面,学生容易将“点赞量”“热度”误认为权威背书,缺乏对信息真实性、价值倾向的审辨能力;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媒介形式,也使其在信息接收中更偏重感性判断而非理性分析。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任务。一方面,传统课堂模式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责任意识;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存在大量价值导向不清、甚至错误信息的内容,如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泛滥、泛娱乐化等,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冲击。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学校教育在媒介素养教学中往往仍停留在“网络安全”层面,对“媒介逻辑”“信息筛选”“舆论引导”等深层问题涉及不多,导致学生面对高度动态的信息环境时常感困惑、焦虑甚至被操控。思想政治教育亟须在课程设置中系统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数字社会风险与道德的认知能力。
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脱节,制约教师专业发展转型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正经历深刻重塑,愈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个性化发展与跨学科整合,力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6]。然而,从中学实际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应试导向依然主导教育实践,知识传授与升学指标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这种理念与实践的错位,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7]。
首先,在教学目标层面,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综合素质,而传统模式则偏重学业成绩与考试达标。这种目标差异使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左右为难,常常在“创新育人”与“升学任务”之间顾此失彼。
其次,教学方式的落差也十分明显。数智时代推崇的项目式、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具备开放课堂与激发思维的能力,而现实中大量教师仍习惯于讲授灌输,甚至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形式主义创新,使得教育改革难以深入。
再次,评价体系的不匹配进一步放大了改革阻力。尽管政策层面提倡多元化评价,但学校层面仍以统一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绩效与学生升学的主要依据,导致教师缺乏实施创新教学的现实动力。
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多重掣肘。一方面,不少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理解不足,缺乏有效的实践路径;另一方面,学校缺少系统的资源保障与支持机制,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职业疲惫甚至认同危机。长此以往,不仅教师队伍难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进程,也可能使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进一步弱化。
(四)网络话语圈层割裂,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在数智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建构认同的重要场域。尤其是各类社交平台与兴趣社群,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圈群生态”,构筑起独特的网络话语圈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顺利进入这些圈层开展有效干预,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少年网络生活
中的“失语”现象。
首先,圈群内部的文化逻辑强调个性表达、平等对话、去中心化,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讲—受教”式的传统传播模式存在结构性差异,使得思政话语在进入时遭遇“接受门槛”。其次,不同圈群之间形成“信息孤岛”,话语流通受限,导致价值引导效能进一步下降。加之部分圈群对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先入为主的误解甚至抵触情绪,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常被边缘化、污名化。
此外,网络中存在大量“伪共识”“伪知识”现象,青年易受极端、片面、情绪化观点影响,进而形成与现实世界价值脱节的亚文化倾向。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形式、内容和语态上尚未完成与网络生态的有效对接,缺乏情感共鸣和传播活力。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主动适应圈群逻辑,从“进入圈层”转向“融入生态”,通过话语方式、传播策略、内容设计的全面转型,实现教育内容在新媒体空间的“可视”“可感”“可信”,才能真正重构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四、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随着技术形态的深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挑战,更孕育出广阔的发展机遇。面对信息茧房、媒介素养不足、理念与实践错位、话语圈层割裂等问题,必须以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构。
(一)强化价值引领,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系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转型不仅是技术适应,更是育人方式的根本革新。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灌输—接受”模式,向“引导—建构”模式转变,以价值引领为核心,重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体系。
首先,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目标,在技术支持下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命题。其次,要融合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升教育过程的个性化水平,推动“因材施教”从理念走向实践。再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与成长节奏,构建更加多元、灵活、包容的教育生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回应学生的思想关切、生活体验与时代感知。
(二)创新课程内容,融合数智元素
将数智技术相关知识及其伴随的伦理问题纳入思政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更有助于帮助其树立科学、理性、审慎的技术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和人类行为的深刻影响,增强其对技术使用边界与伦理责任的认知。与此同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其对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的理性认识,强化时代责任感与社会担当,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三)丰富教学手段,推动多元互动
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案例教学与问题导向学习,增强课堂互动和学习体验,实现因材施教。这类技术手段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还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可视化、具象化,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思想政治概念的理解深度。同时,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历史情境或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与参与热情,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推动教学从“灌输式”向“探究式”转变。
(四)重构网络圈群生态,拓展思政教育数字话语场
网络圈群的封闭化与碎片化是当下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在数字空间中主动构建、积极嵌入,推动形成有利于主流价值传播的话语生态。
首先,教育者应深入了解各类圈群的构成逻辑与文化特征,区分兴趣类、行业类、泛娱乐类社群的交流规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的“话语切口”[8]。避免空洞宣传,转而以“共情话语”渗透价值理念。
其次,应搭建跨圈群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生群体间的观点碰撞与信息互通。可以通过话题策划、热点追踪等方式引导他们在多元环境中形成价值共识,打破“同温层”限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广度。
最后,建立良性的圈群治理机制是关键保障。需明确圈群运行规范,运用“人控 + 智控”机制清理不良信息,并加强群管理者的引导力 [9],使其成为价值传播的“微节点”。同时通过算法干预机制优化信息推送路径,提升优质思政内容的可达性与影响力。
(五)完善政策支持,构建良好生态
加大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建立专业技术支持团队,强化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鼓励校际经验交流和校企合作,推动技术研发与教育需求深度结合,营造技术与伦理并重的良好环境。同时,应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与能力提升,推动教师队伍向“复合型”发展,提升其在数智环境下开展教学设计与课堂引导的能力。还应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和管理规范,确保技术应用不偏离教育初心,实现技术为教育服务、为育人赋能的根本目标,推动思政教育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数智时代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伴随着价值冲突和技术伦理等挑战。面对新时代的变革机遇,必须坚持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原则,提升教师素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政策保障,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良好品德修养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坚强思想保证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N]. 中国青年报,2023-05-30(001).
[2] 朱浩, 王悦.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样态、风险与优化 [J/O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7[2025-06-05].
[3] 朱浩, 王悦.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样态、风险与优化 [J/O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7[2025-06-10].
[4] 朱浩, 王悦.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样态、风险与优化 [J/O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7[2025-06-10].
[5] 冯雪婷.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媒介素养培育对策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22.
[6] 罗宇晨,郑燕林 . 混合式协作学习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实证研究 [J]. 开放教育研究,2024,30(02):109-119.
[7] 张先义 , 易素萍 . 数智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度转型 [J]. 教学与管理 ,2025,(14):7-11.
[8] 朱浩, 王悦. 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向:样态、风险与优化 [J/O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1-7[2025-06-05].
[9] 王霂凡 .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转向:样态、风险及其优化 [J]. 思想教育研究,2024,(04) :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