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数字人文方法的《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演化及其叙事意义研究
摘要:本研究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构建并分析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网络及其动态演化过程。通过对文本数据的挖掘与网络可视化分析,揭示了小说主要人物关系结构的阶段性变迁特征,并深入探讨了这种演化对于小说情节推进、主题呈现及核心人物叙事功能变化的深层叙事意义。研究表明,数字人文方法为《红楼梦》这一复杂文本的人物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证路径,深化了对其叙事艺术的理解。
关键字:《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数字人文;叙事意义
一、引言
《红楼梦》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著称于世,对这些关系的深入剖析一直是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武帅等人的研究表明,人物关系研究是红学领域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研究方法多依赖于细读和人工梳理,虽不乏洞见,但在处理大规模人物互动数据和动态呈现关系演变方面存在局限。数字人文方法的兴起为突破此类研究瓶颈提供了可能。李少建在其研究中阐述了信息技术,特别是类似 ChatGPT 等先进工具,可助力人文数据库建设、创新研究方法和范式,为数字人文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借鉴数字人文理念与技术,对《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不仅能够更精确地描绘其网络结构,更能揭示其随时间演变的动态特征及其蕴含的叙事价值。聂雨凡对《红楼梦》园林空间叙事的研究,运用复杂网络及文本挖掘技术,成功揭示了园林空间与小说叙事的隐性关联,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因此,本文旨在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构建《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网络,考察其动态演化过程,并阐释这一演化过程所承载的叙事意义,以期为《红楼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维度。
二、数字人文方法与《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构建
(一)数据提取与处理策略
构建《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的首要步骤是从小说文本中准确提取人物及其互动信息。本研究借鉴文本挖掘技术,对《红楼梦》全本进行处理。主要关注人物的共现场景、直接对话、以及共同参与的关键事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命名实体识别,精确识别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随后,设定合理的阈值与规则,判断人物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例如在同一章节或同一事件描述中共同出现,或存在直接的言语行为互动。这些原始数据经过清洗和结构化处理,形成可供网络分析的基础数据集。
(二)人物关系网络的构建逻辑
基于提取的人物互动数据,可以构建《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网络。网络中的节点代表小说人物,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强度或权重可以根据人物共同出现的频次、对话的次数或共同参与事件的重要性等因素进行量化赋值。此过程参考了复杂网络理论,旨在将文学文本中的隐性人物关联显性化、结构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观展示小说中人物网络的整体形态、核心节点以及不同社群的分布。
(三)网络演化阶段的划分
《红楼梦》的叙事具有明显的时间进程和情节发展阶段。为了考察人物关系网络的动态演化,需对小说文本进行合理的时序切分。可以依据小说情节的重大转折点,诸如元妃省亲、抄检大观园、主要人物的婚嫁或逝去等,将小说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叙事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部分别构建人物关系网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网络拓扑结构参数的变化,揭示网络演化的动态特征。
三、《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分析
(一)早期网络的密集与核心化
在小说早期,以贾府的繁盛时期为背景,人物关系网络呈现出高度密集和显著的核心化特征。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物通常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连接着众多其他角色,形成了以荣宁二府为中心的庞大家族社交圈。这一阶段的网络结构反映了家族权力的集中以及主要人物在叙事中的主导地位。
(二)中期网络的波动与分化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特别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激化、家族内部矛盾的逐渐显现,人物关系网络开始出现波动和分化。一些新的关系建立,旧的关系强度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断裂。例如,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纠葛,形成了紧密但充满张力的小型社群。同时,家族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界限也可能在网络结构中有所体现,显示出潜在的离散趋势。
(三)后期网络的稀疏与解体
小说后期,伴随着贾府的衰败和主要人物的相继离散,人物关系网络呈现出明显的稀疏化和解体趋势。许多核心人物或离开或逝去,导致网络
连接数急剧减少,原有的紧密社群逐渐瓦解。网络的整体规模萎缩,反映了家族末路的悲剧氛围和人物命运的不可逆转。这一阶段的网络演化直观地展现了“树倒猢狲散”的凄凉景象。
四、人物关系网络演化对《红楼梦》叙事意义的彰显
(一)网络结构演变驱动情节发展
《红楼梦》人物关系网络的动态演化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直接驱动力。核心节点的形成与转变,关键关系的建立与破裂,往往标志着叙事重心的转移和重大事件的发生。例如,王熙凤在早期网络中的核心地位使其成为推动众多事件的关键人物,而其后期权势的衰落则直接关联着贾府治理的失序。网络结构的每一次显著变化都与小说的叙事节奏和情节走向紧密相连。
(二)网络演化映射小说核心主题
人物关系网络的兴衰演变过程,深刻映射了《红楼梦》关于家族命运、世事无常、个体悲欢等核心主题。从早期网络的繁盛到后期网络的凋零,直观地展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性。网络中人物的聚散离合,不仅是情节的需要,更是对人生无常、繁华易逝这一深层哲学思考的艺术再现。这种动态演化使得小说的悲剧意蕴通过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得以彰显。聂雨凡在其对大观园空间叙事的研究中,也强调了空间与小说文本在叙事组织上的内在联系,类似地,人物关系网络的演化也与小说整体的叙事策略和情感基调紧密相扣。
(三)核心人物叙事功能的动态呈现
通过分析人物在不同阶段网络中的位置和连接度的变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核心人物叙事功能的动态演进。一些人物可能在小说早期处于边缘位置,但随着情节发展逐渐进入网络核心,承担起更重要的叙事角色;而另一些早期核心人物则可能因各种原因逐渐边缘化。这种动态变化揭示了曹雪芹在人物塑造和叙事布局上的高超技艺,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个角色在小说整体结构中的独特贡献和命运轨迹。
结论
本研究通过引入数字人文方法,对《红楼梦》的人物关系网络及其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其随小说情节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人物关系网络的结构从早期的密集核心化,经历中期的波动与分化,最终走向后期的稀疏与解体,这一演化过程不仅直观展现了小说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变迁,更深刻地驱动了情节发展、映射了小说核心主题,并动态呈现了核心人物的叙事功能。
数字人文方法的应用,特别是文本挖掘和网络分析技术的结合,为《红楼梦》这一经典文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工具和阐释路径。这与李少建所指出的数字技术能够创新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观点相契合。尽管此类方法在文学阐释的深度和细致理解方面仍有其局限性,但其在处理复杂文本数据、揭示宏观结构模式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未来,将数字人文的定量分析与传统人文的定性解读更紧密地结合,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古典文学研究的深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少建 . ChatGPT 对数字人文研究的影响刍议 [J]. 浙江档案 ,2023,(07):48-51.
[2] 聂雨凡 . 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楼梦》园林空间叙事 [D]. 湖南大学 , 2023.
[3] 武帅 , 杨秀璋 , 任天舒 , 刘建义 . 数字人文驱动下的核心作者发现与主题挖掘研究 [J]. 文献与数据学报 ,2023,5(01):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