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变电站扩建工程施工技术难点解析及精细化管理路径探索
摘要:伴随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变电站扩建工程成为了确保供电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项举措。不过,在施工过程中,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传统管理模式在面对这些情况时,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本文着重对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技术难点展开了细致剖析,同时,也系统地探寻了在施工前期进行规划、施工过程管控、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等路径。如此一来,便有效地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率以及质量水平,进而为变电站扩建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性的参考以及实践依据。
引言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用电需求急剧增加,变电站在电力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堪称枢纽一般的存在,其扩建工程也随频繁。在施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技术难点,比如电气设备安装对于精度的要求高,新旧系统衔接困难,以及安全防护难度大。传统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存在规划不够精细、过程管控松散等问题,很容易使得工程延期,还会埋下质量方面的隐患等。所以,细致解析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探索精细化管理路径,对于保障变电站扩建工程顺利实施,进一步提升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变电站扩建工程施工技术难点
(一)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难点
变电站扩建时,会涉及到非常多精密电气设备的安装工作,比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这些设备的安装精度以及所采用的工艺,对其后续运行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有直接影响。以变压器的安装为例,其内部的铁芯和绕组在组装时,必须要在无尘环境下进行。而且绕组之间的绝缘距离误差,需严格控制在毫米级别,即使只是出现丝毫的偏差,也会对设备的性能以及其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设备调试环节同样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致使信号传输出现异常。继电保护装置的调试,是需要精准地设置动作阈值,如果相关的参数设置不当,有可能造成保护误动或拒动,进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威胁。
(二)新旧系统衔接与过渡难点
变电站扩建时,务必要在保证原有供电系统能够正常供电的前提下,来达成新旧系统之间平稳且有序的衔接以及过渡,这对于施工技术以及协调管理所提出的要求特别高。在针对母线展开分段改造作业、进行电缆线路接入等过程中,必须要精准细致掌握原有供电系统的运行参数、设备的具体状态以及相关的图纸资料等。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存在资料缺失、现场实际情况与图纸呈现的内容不相符等情况,增加了新旧系统衔接的难度及风险。并且在新旧系统相互切换过程中,停电所能够允许的时间窗口极为有限,只要施工组织以及具体的操作环节出现细微失误,就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或者是造成设备损坏。
(三)施工安全防护与风险控制难点
变电站扩建施工现场的环境复杂,其中高空作业、带电作业以及大型设备吊装等高风险作业集中存在。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作业人员需在架构、设备支架等高处进行安装调试,如此一来便极易发生坠落事故。而带电作业,其要求是要在临近带电设备的区域施工,对于绝缘防护以及安全距离的把控要求极为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电。至于大型设备吊装过程中,设备体积庞大且重量很重,如果吊装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吊具选择不当,再或者操作出现失误的话,就极有可能致使设备损坏,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
二、变电站扩建工程精细化管理路径
(一)施工前期精细化规划
施工前期精细化规划是保障工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前期要着手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让其对工程现场展开全方位勘察,把原有变电站的设备参数、运行数据以及图纸资料等信息都收集起来,再依据扩建方面的需求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利用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针对变电站扩建工程来实施三维建模操作,借此模拟施工的具体流程,就能提前察觉到潜在问题,进而对设备安装的顺序以及施工场地的布局加以优化。制定出精准细致的物资采购计划,清晰明确设备材料的规格、数量以及进场时间等,运用供应商管理系统去实时追踪物资供应的进度,防止物资延误从而对工期造成影响。
(二)施工过程精细化管控
在施工期间,要着力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进度管控机制。具体而言,需把整个工程细致地分解成为具体的施工任务,随后借助项目管理软件来对施工进度展开实时跟踪。并且,定期召开专门的进度协调会,认真分析出现进度偏差的原因,进而及时对施工计划做出相应调整。与此同时,还需构建质量管理体系,要清晰明确各道工序所对应的质量标准以及验收流程,还要专门设置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点。另外,加强安全管理方面也不容忽视,要制定出详尽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设置专职的安全员对施工现场展开巡查,针对那些高风险的作业更要进行全程监护,而且还需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培训以及应急演练活动。
(三)质量与安全精细化管理
在质量精细化管理层面,是从原材料进入场地开始直到竣工验收的完整过程,都要施行全方位的管控举措。对于设备材料的质量务必严格把控,针对进场的物资要展开抽样检测,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坚决让其退场处理。在施工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工艺实际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务必保证其能够与设计以及规范要求相符。工程竣工后,要组织专业的人员来开展全面的验收工作,同时建立起关于质量问题的台账,并且规定限期完成整改,以此确保工程的质量达到标准。在安全精细化管理方面,要着力强化安全责任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的方式,清晰明确各个岗位的安全职责。还要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将安全防护设备以及相关设施配备齐全。充分利用智能监测技术,针对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实施实时的监测预警,从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三、精细化管理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案例概况
某 220kV 变电站扩建工程,其主要承担的任务涵盖了新增一台主变压器,同时还要对 110kV 以及 10kV 的配电装置间隔予以扩建等。该工程处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其周边的环境情况颇为复杂,并且临近正在运行的变电站设备,可供施工的空间极为狭窄,而整个工程的工期只有 150 天。如此一来,施工的难度以及所面临的安全风险都很高。为了能够切实确保该工程的质量以及施工进度,在这个项目中全面推行了精细化管理模式。
(二)精细化管理实施
在施工初期采用 BIM 技术对整个施工过程加以模拟,以此对设备安装的路径以及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优化处理。同时还着手建立起物资管理系统,借助该系统能够实时追踪设备材料采购进度,进而保证物资可以按照预定时间顺利进入施工现场。在施工开展期间,通过运用项目管理软件来对施工进度予以实时监控。每周会依据实际情况,对施工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设立 12 个质量控制点,针对关键工序着重进行监控,在此过程中,累计发现 18 项质量问题,并且完成整改。安排 3 名专门负责安全事宜的安全员,让其每日都对施工现场机进行巡查。另外,还组织了6 次安全培训以及3 次应急演练。通过这些举措,成功消除了23 处安全隐患。
(三)应用效果
此工程凭借精细化管理收获了颇为显著的成效。相较于那些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同类工程而言,其工期方面,从原本的 180 天缩减到了 148 天,缩减的幅度达到了 18% ;在质量缺陷率上,由之前的 8% 下降至 4.4% ,下降比例为45% ;并且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成功达成了零事故的目标。该工程得以提前交付投入使用,不仅减少了停电的时长,还提升了所在区域供电的可靠性,同时也为电力企业节约了大概200 万元的成本。具体的数据可参照如下表格所示:
表 1 案例工程与传统管理工程对比

结论
变电站扩建工程在施工方面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其管理要求颇高,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契合工程建设的各项需求。精细化管理着重在施工前期做好精准规划,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精细的管控工作,并针对质量与安全实施严格的管理举措。如此一来,便能有效解决施工技术的难题,还能促使工程建设效率以及质量都得以提升。结合实际案例,精细化管理能使工期明显缩短,质量缺陷出现的比率降低,甚至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未来,随着电力行业智能化,应进一步将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相融合,对精细化管理的手段予以创新,同时将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从而为变电站扩建工程实现高质量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高磊 .220kV 变电站扩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J]. 农村电气化 ,2023,(10):95-96+98.
[2] 董永永 , 李超 . 以提升特大型变电站扩建工程管理水平为目标的变电站精益化运行管理 [J]. 企业管理 ,2022,(S2):122-123.
[3] 唐恒 . 探讨模块化变电站的建设及运维管理 [J]. 低碳世界 ,2016,(3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