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
摘 要: 小学科学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促进小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背景下,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 显。基于此,本文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 性入手,提出了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操作能力
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常常是 被动的,老师说什么,学生就会去做,即使记住了,也只会知道 一些皮毛,长久以来,他们习惯了依靠老师,有了一定的惰性, 不能独立思考,不能自己动手。所以,在学习科学时,很多学生 都会对自己的科学课程感到反感和厌恶,而当他们真正想要学习 的时候,却再也做不到了。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实践中 发现、确认和了解科学,逐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这是 现代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一、培养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新课程改革的 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实 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把具体问题 变成科学的原则,从而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此外,在小学科学课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 的科学探索和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 是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变。在这一阶段,小学生对科学的 抽象认识、概念等理解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 生的实践,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知识,这样才能巩固和 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教学环境,培养操作兴趣
爱好是学习最好的教师,特别是小学生。小学的学生年纪还小, 他们的判断力很低, 他们的行动经常被他们自己的爱好所左右,他 们对他们所喜爱的东西很有信心,而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 变得很消极。因此,在小学理科教师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操作兴趣。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与其生 理、心理、行为特点相一致。小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东西,因此, 在教学中要做到生动、具体、有趣。而教学情景可以很好地满足这 种需要,一个有趣的情景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比如,在“哪个蜡烛先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 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了两根不同颜色的蜡烛一起点燃的照片,并设 置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猜出哪个蜡烛会首先熄灭。有些同学说首先 熄灭的是矮小的,又有些同学说先熄灭的是高的。一时间,众人议论 纷纷,各种猜测不绝于耳,教室里的气氛很是热烈。这种情况下,教 师让学生们自己去做,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对的,学生们进行了认 真的科学实验,为掌握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
作为学生的教学向导,科学教师要加大教学的力度,既可以 减少学生的失误,又可以避免学生的操作失误,保证学生的学习安 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结合实际,强化实验的操作,切实实现科学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前, 教师要全面地研究和理解学生 的学习特征和身体发展的规律。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不集中, 控制自 己的行动和自觉性都很低,在做科学实验时,往往抓不住重点,甚 至是瞎做,做着做着就会忘了自己是怎么做的,把实验当成了一种 游戏,一种是一种玩具。科学教师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全面的理解和 掌握,只有把它们全部掌握,才能制订出一套科学的教学计划。
比如,在学习“用放大镜观察对象”时,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 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首先,在进行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 全方位的引导,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同时, 教师还应使用相应的工具为学生演示。第二,在实验作业时,教师要 加强巡查, 并根据实际情况,插入思考题,使学生能边做边想,做到 手脑并用,头脑里有一个清楚的形象,以便进行抽象思维的转换。
(三)进行课外实验,提高科学素质
科学实验是一项耗时较长的作业,上课的时间也很紧,有些 试验任务不能在教室里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外进行二次实验 教学,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比如,当学生们在学习有关“种子萌发”的知识时,因为上 课的时间太短,他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看到种子的萌发。教 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地点从教室搬到家里, 也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 里, 让学生将绿豆的种子放在冷冻室、和露台上, 观察它们的萌发 状况,并根据三种情况对绿豆的萌发状况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质。
(四)精心设计科学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科学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学科,许多科学原理是不能用语言表 达的,只能通过教学工具和实践来了解。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实验场地和设备有限,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老师必须在 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以实现,采 取相应的对策,以保证科学实验顺利进行。另外,要重视教学过 程的规范化和实操的教学。
比如,就拿《热胀冷缩》来说吧,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准 备好了试管、汞等。在教室里,教导学生如何用不同的液体来制 造一个简单的温度计,研究不同受热状态下液体的体积变化,并 观察受冷时液柱的变化,以及不同液柱之间的差别。这种操作下 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又能使他们在做完试验后,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保证了实际操作的结果。
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科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 操作能力。在课堂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和协助,采 用趣味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准确性,同时还 能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实验的成果,掌握科学知识。实验 操作唤起学生的科学学习欲望,发掘生命的无限奥妙,有效的提 高他们的科学思考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发明.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326.
[2]林青松. 浅谈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 · 小学,2014(12):91-91.
[3]孙九平.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研究[J]. 文 渊(中学版),2020(6):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