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

诸斌根
  
少年智力开发报·新教育论坛
2023年3期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 上海 201600

摘要:不管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课堂实践研究,核心素养都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中就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出了这样的描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创新和突破。上述文件已经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学生素养目标的落实需要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需要我们教师从理论到课堂行为的落实。正如尹后庆老师所说:“这是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和方案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能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而在小学阶段,主题式学习通过现实情境和真实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是促进核心素养养成的具体行动。

一、问题审视:小学数学素养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视之一:素养目标达成缺乏实践路径

素养目标的达成,课堂是主阵地,教材是载体,教师通过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来体验、感悟我们的数学世界。《标准(2022版)》对数学教学方式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坚持教学相长,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基于数学学科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推动主题式、合作式学习。由此可见,启发式、探究式、主题式和合作式等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使之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核心素养属于顶层设计,课堂教学则属于底层设计,两者之间若缺失联通渠道,则很难实现两者的无缝衔接。打通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的通道,需要依赖大主题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老师对单课教学设计非常有心得,而涉及课堂目标对应学科素养,就显得很迷茫,也就是说单课教学目标到从核心素养到课堂落实是割裂的,用的是新理念,教学策略依然是老方法,说明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缺乏相应的实施路径。

(二)审视之二:素养目标达成评价形式大于内容

核心素养的表现具有内隐性,通常通过活动中的表现来评价,提升学生的素养。在推进主题式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的是表现性评价,而“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作品表现展示操作写作等,以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教师对评价量规有所了解,在评价活动中设计了一些量规,但对为什么使用,如何使用,理解还不够深刻。同时也有些老师只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照搬一些常用的评价量规,与自身主题式学习不匹配,更多地流于形式化。

二、主题式学习的实践意义

主题式教学是指课堂教学采用项目探究式或问题解决形式统整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它能动用课内知识,结合课外见识,使抽象的书本数学变成具体的生活数学。要求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主题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追求人的内在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它的培养是内在的,不能通过简单的识记或浅表的理解而获得。况且小学数学学科素养具体表现在1 1个方面,每个方面都零散于教材之中,螺旋上升,逐步建构。如若没有整体系统的思想方式,那么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或将被隐没于分散的教学中。而主题式教学正是有机整合的思想,以主题为纽带聚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及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加工、内化及应用,实现知识理解与方法探索的结合,多种学科能力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学生多维目标的达成。

三、核心素养在主题式学习的实践思考

(一)明确素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主题

《标准(2022年版)》指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需要将知识主线和素养主线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主题式教学实施流程开展学科教学,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主题教学单元规划表”。

1.每个主题单元设定一个核心问题作为引导

问题的由来可以是学生通过发现自己提出,也可以是老师根据教学经验设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生活中的大概念,大观念,大项目,大问题作为主题单元的统领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挑战的兴趣,用问题来引领主题式学习

2.引领学生经历数学研究过程

活动设计常以单课形式展开,课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单课活动开展时,要基于单元目标及素养目标的达成。每个活动设定活动问题,此时的问题要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当作课程的组成部分,以实现课程与生活的关联”。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突破综合素养提升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立足数学学科,以主题来组织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和学习方式,以实现综合学习,新课程标准方案规定“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任务或项目,通过搭建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而不是新式科目,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核心素养下的各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应当是刚性的、僵化的,而是软性的、互通的。”即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形成“联结”,通过项目化学习,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综合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况云先.小学数学文化主题式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66):85.

[2]付天贵,宋乃庆.数学文化及其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6):58-6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