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纪录片的创作对比》
——以江海交汇的地方与黄浦江畔两集为例
摘要: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都是以长江沿岸的发展和人文地理风貌作为主要拍摄素材的纪录片,以长江为题材的纪录片,在中国发展历史上不多见创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尤其是对于长江沿岸的发展与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既体现了两部纪录片所代表的不同时期的创作理念和文化个性,也体现了中国时代发展对于长江沿岸人民百姓的惠及。
关键词:《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创作理念;文化取向
一、对两部纪录片的介绍
说起长江,大家也许都不陌生,而对于长江的纪录片在中国历史上有两部重要的代表之作,《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关于长江作为题材的主要作品。两部纪录片的创作时长,中间间隔了23年,让观众在影像当中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20年,当中对于长江来说只是千百年历史生命的一个瞬间,而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个跨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本次两部纪录片的对比当中,选择了两部纪录片内容,相差无几的长江入海口,也就是《再说长江》纪录片当中的江海交汇的地方,以及旧版的《话说长江》黄浦江畔这一集。
二、纪录片的对比
由于选择的是上海作为长江入海口的拍摄,因此在对于长江入海口的记录风格前后的两部纪录片有着极大的差异。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旧版的纪录片由于拍摄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因此旧版的《话说长江》主要的内容就是介绍黄浦江畔的上海发展情况。对于景点的介绍就类似于百度百科的,照本宣科这个景点的前世今生,样貌规格,占地面积,主要功能等等。更类似于像旅游宣传片的东西,而且配音严肃,并没有解说其中的内涵和故事,没有衍生更多的人文韵味。整个内容当中宣传片的赞美之情和对于中国上海地区的繁华,讲授的较多,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吸引外国人民对于中国上海的关注。并且拍摄的景点也主要是以当地著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上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为主。
而在新版的《再说长江》当中拍摄的手法和画面的精细程度相比于之前的纪录片就要好得太多。从纪录片的解说上来看新版更加具有人文内涵,而且新版的《再说长江》对于黄浦江和上海地区的描绘,更多的出自一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减少了那种宣传的教科书式风格。其对于生活的讲述也更为细致,主要以少数的居民和个体的视角切入,并且穿插居民的采访和个人的陈述,减少了解说对于整个纪录片的把控,更多地采用纪录片当中人物和本地人民,对于当地生活的评价和感受,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内容。
相比于《话说长江》的上海内容,题材《再说长江》则更加倾向于对于历史的讲述,尤其是对于崇明岛个人,生活习惯,当地人民的谦虚风格和历史故事,都有非常大幅度和大篇章的描述。并且历史跨度长,从明末清初再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从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历史沿革等多个方面再现了长江入海口的整个景观。
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再说长江》也将其中《话说长江》的旧版画面加入进去成为素材,时隔23年《再说长江》则更好地将社会发展的时代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
三、《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两版纪录片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上海这一个入海口的记录聚集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新版与旧版除了在物质生活水平和拍摄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之外,整个纪录片的文化取向也是不同的。
从文化取向上来看,新版拍摄更多的是展现长江沿岸的整体生活风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强,而旧版《话说长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当时时代的背景,更多的是展现中国的整体长江的风貌,更像是一种“教科书”式的介绍。
从风格上来看,新版的纪录片更偏向于人物的口述和对于基本生活的描述,例如以一个村子、一群人或一个居民作为载体,通过他们的描述和日常生活状态去展现中国近几十年以来,乃至近几百年以来长江入海口地区的发展状况。而旧版的纪录片在对于上海的描述,则更多的集中于体现上海地区的繁华和整个生活水平,既没有个人的采访也没有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挖掘,只是展现现代的上海在某些景点、某些地区是有什么样的历史和功能。这就显得整体纪录片的内容相对单薄,当然这也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技术和资料收集能力。从拍摄的画面上来看,新版《再说长江》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仰拍和俯拍以及航拍和运镜显得更为多样和丰富,给人们观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整体画面的色彩明艳程度和拍摄的内容清晰程度也有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青蔚.探析《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的价值建构——以《成都漫步》及《水润锦官城》两集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7):232-234.
[2]郜扬.社会变迁视角下的影像中国——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J].南都学坛,2017,37(02):65-68.
[3]徐慧.《话说长江》与《再说长江》之纪录片叙事对比[J].科技风,2014(05):166-166,174.
[4]郜扬.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创作理念与风格之比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2):104-107.024.
[5]徐蕾,常晓洲,王召.传播美学视域下我国主旋律电视纪录片发展探析——以《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辉煌中国》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04):85-87.
[6]王紫彤.从《话说长江》走向《再说长江》[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03):106.
[7]郑彬.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3(22):73-73.
[8]曹真明.跨越二十年的“惯例”与“创新”——从电视艺术理论角度谈《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J].青春岁月,2015(12):216-217.
[9]王彦磊.理念的创新技术的跟进——比较分析《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3):241-241.
[10]滕露璐.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我国历史文化电视纪录片叙事发展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