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五位一体”法有效开展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新课改实施的这些年,让初中数学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实现了改革创新,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便是其产物之一。但是,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发挥。所以,本文尝试着借助“五位一体”法,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研究,希望对教师和学生有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五位一体;策略;新课改
引言
“五位一体”法是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评价和教育影响为主形成的教育教学指导方法,其不仅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而且将教学内容和评价、教育影响纳入到了指导当中,从而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产生更全面的指导。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只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而对教学内容、评价和教育影响的研究较少。所以,希望借助这种方法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更全方位的策略研究。
一、“五位一体”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作用
首先,“五位一体”法的“五位”是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评价和教育影响,教育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学生能力与素养因素、教师专业与人格魅力因素等,“一体”即将“五位”有效整合并作为分析和指导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其次,“五位一体”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五位一体”法中的对象是有效教育教学不可单独脱离的个体,该法能有效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形成。第二,“五位一体”法能更全方位的分析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帮助教师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方法。第三,“五位一体”法是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五位一体”法有效开展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策略
(一)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准确定位角色
“五位一体”法中的每个因素都非常重要,它们都具有平等的地位。所以,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准确定位自己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例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但这种指导不能过多的干扰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应该平等的和学生对话,在生生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开展更高效的教与学。
(二)学情要被准确掌握,以实现科学分组
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一定要被教师准确掌握,这是教师科学分组前的重要准备工作[1]。为此,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兴趣、内心需要、个性特点等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制定更科学的分组标准,将学生科学分组。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小组内的人数不宜多,以4至6人最佳;第二,小组内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例如优等生一名、中等生两名、学困生一名等;第三,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分组标准进行调整,并根据新的标准科学分组,这样可以确保公平竞争,也有利于学困生转化。
(三)设计适合学生发展及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
以往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基本上是以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要[2]。现如今,新课改要求教师数学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到“求菱形的面积”时,有的教师主动给出“两条对角线和菱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探索菱形面积的求法。这时通过合作与交流,一部分学生发现菱形的面积可以用小三角形面积乘以4表示,而另一部分学生更发现原来菱形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度乘积的一半。这一发现及其过程既有趣又充满成就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灵活处理教育影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学生能力与素养因素、教师专业与人格魅力因素等,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方面。所以,教师要灵活处理这些教育影响,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依靠个人难以攻破的数学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因为这些难点也基本上是其他学生的难点,和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并解决该问题会让学生更有学习动力。
(五)依靠科学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五位一体”法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仅有传统的教师评价,而且有他人评价,以教师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更全面的评价,继而更充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以合作互利为目的,而并非个人竞争。所以,教师要重视该种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五位一体”法对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了积极指导作用,由于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往往需要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评价、教育影响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以“五位一体”法为指导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会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增寿. 提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研究[J]. 华夏教师,2017(20):69-69.
[2] 柯明.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中),2017(6):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