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徐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16期

维果茨基(Lev.S.Vygotsky)是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的众多领域,他的心理科学研究理论对整个心理学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同时,维果茨基在教育和心理领域中的理论精髓集中体现为他的教学与发展思想。

一、关于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概述

(一)提出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分析批评了关于心理发展与教学关系问题的集中理论:一是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教学发展对立观。这种观点将教学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教学则被理解为纯粹的外部过程,应这样或那样地适应儿童的发展,其本身并不参与发展。二是以詹姆士(W.James)和桑代克(E.Thorndike)为代表的教学发展等同观。这一观点将教学与发展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教学与发展是同义词,发展即教学”“发展跟随教学如同影子跟随投影的物体,它们完全吻合、等同”。三是以考夫卡(K.Koffka)为代表的采取将以上两种观点相结合的教学发展观。考夫卡认为,教学不仅可与发展齐头并进,而且可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出新的形成物。

维果茨基认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没有正确估计教学在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由于人的心理是间接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学就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学应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二)最近发展区的提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和发展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制约关系,正确组织的教学能引起并激发教学以外根本不可能的一系列内部过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源泉。他根据自己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对当时流行甚广的心理测验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仅依据儿童能否独立完成问题来确定儿童的发展可能性是不科学的,进而提出了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描述区间,即“最近发展区”。

(三)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existed developmental level),这是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level of problem-solving),也就是通过教学多获得的潜力。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所差异,由于教学,而在别人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或可能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四)最近发展区的四种解读

一是从认知角度进行的解读。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最近发展区通常被描述为学习者分别在独自工作时和受到更有经验的人帮助或与他们合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能力之间的差距。这是一种脚手架式的解释,将学习视作一个过程,学习者通过这一过程内化知识,无论知识是被发现的,还是由他人传递的,或者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中体验到的。

二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的解读。对最近发展区的“文化”性解释以维果茨基关于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区分为基础,即一个成熟的概念是通过概念的科学版本和日常版本融为一体获得的。

维果茨基通过有创意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儿童概念的形成经历三个时期: 概念含混时期、复合思维时期、概念思维时期。在概念含混时期,儿童根据自己的知觉或动作、表象对物体进行分类,儿童通过具体物体的联系与成人达成沟通。复合思维的普遍特征是儿童按他们的感知的特点将对象进行分类,形成他们充满直观的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用来与成人交往,但并不是真正的概念(比成人真概念的意义狭窄)。当儿童能冲破情境或特征的具体联系的束缚,开始抽取出对象的某些特征并在新的基础上加以连接,就形成了真正的概念(概念思维时期)。

自发概念和科学概念是紧密相联相互不断影响的过程。一方面科学概念的发展应该必然依靠自发概念成熟的一定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像科学概念这样高级概念的产生不可能不对以前形成的自发概念产生影响。因此,科学概念建构的本质更多的是转化,即教师应当促成学生原有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三是从社会角度进行的解读。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第三种解释采用了“集体的”或“社会的”观点,恩德斯特姆(Endestrom)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个体的日常行为与历史发展中社会活动的新形式之间的差距”。对最近发展区做出此类解释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了社会转化的过程,超越了教学情景的局限,在分析中包含了社会生活的结构,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实践的矛盾性质。

四是教育的解读。最近发展区将帮助我们确定儿童的明天,确定他发展的动态,即最近发展区体现了学习的准备性概念,强调能力的上位水平。当然,这些上位界限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的独立能力的增加而不断变化。实际的发展水平具有继往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来的心理发展特征。

二、最近发展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对最近发展区的不同解释孕育了不同形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认知角度的解释直接影响了支架式教学和互惠式教学;文化性解释启发了合作性教学;社会性解释为情境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而教育的解读则强调的评价手段在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现代学前教育有着意义重大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最近发展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发展水平是一个变动的“区段”。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时,正是来自西欧的智力测量流行之时。维果茨基极力反对静态的智力测量,认为静态的智力测量所测的只是智力发展的已有结果,忽略了智力发展的过程,无视潜在能力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udoff他设计了一个“测验—训练—测验”程序并将其引入评估中,用某一心理测验所得的训练前的分数作为儿童“目前能力”的反映,训练后的测验分数即后测分数是一种综合反映,包含了起始能力水平、实践与特殊训练的结果。他的研究表明,只要得到适当训练,许多IQ分数较低的儿童也能与那些IQ分数较高的儿童一样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水平,不管训练前的测验分数如何,训练后的测验分数代表了儿童可能表现出来的学习潜能。

由此可见,对儿童能力的看法应该是动态的,相应的,对儿童的评估也应该是动态的。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测量而断定这个儿童是聪明或反应迟钝,在还没有给他们有效的脚手架帮助促进他们发展之前,成人对儿童的一切判断都是武断和掠夺性的。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要变动着,发展着看待儿童,承认儿童的主管能动性和自我发展的潜能,然后给予正确必要的指导。

(二)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维果茨基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internalization)学说。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的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比如,开发一个以汽车为主题的活动。当中有一项关于汽车构造和功能的活动,那么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并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们汽车有哪些构造和功能,而应该是从汽车的功能出发,引导孩子探索汽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造,其他构造不可以吗?经过探索让孩子们得出这些构造是与一定的功能相结合的,这样孩子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汽车要设计成这个样子,并为他们以后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这里讲的就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了。学前教育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知识的发现,透过探索活动启发孩子们思考,锻炼他们思维能力。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当中,促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问题解决历来就是学习与教学理论流派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加涅在其学习的分类中,把解决问题视为“最高级的学习”。近年来,基于“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的做法日益增多。希伯特(Hiebert)等在1996年提出了这样一些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构想: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先呈现给学生一些问题、两难选择或提问,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解答问题。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深层理解,从而建构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前教育中,应该树立幼儿园并不是托幼所,老师并不是幼儿的保姆这一观念。我们的每一个活动,每一次指导都应该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是为了幼儿知识的积累和增长吗?是为了开发艺术特长吗?是为了上小学而划分不同等级的学习水平吗?很显然,学前教育并不是为了这些,而是旨在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引导儿童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证明学前期幼儿的大脑在快速发展,本阶段的良好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进步打好基础。因此,学前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巨大潜力的实现。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是其总的文化发展发生律的一个具体实例,最近发展区将个体与社会、教学与发展、外部与内部、现在与将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认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多样性、教学对发展的促进性、教师作用的主导性、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这些远见卓识对发展与教育及二者关系的思考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有关最近发展区思想的研究方兴未艾,理论探索不断拓展,实践应用不断深化。最近发展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不少学者指出,为了增强最近发展区的实践效能,有必要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加以扩展,即从单个儿童与成人或同伴的合作发展成一个集体的、相互联系的区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迪,尽管它可能还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后人们还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深化及扩展这一思想,这些研究所引发的对教学和教育观念的影响必将仍旧造福后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