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
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成绩、道德养成、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习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强生必先强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
一、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情况
全区现有中小学校32所,单列村小18所,教学点48个,在校学生55391人,教师3326人,但仅有9所学校有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且是兼职,获得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虽有近50人,但都主要从事其它学科教学工作,教学任务繁重,无充足时间开展学校的心育工作,且心理师资分布不均衡,有的学校3-4人,有的学校无1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
2019年,我区教体局组建心理健康督察组,先后对区域30所中小学进行现场心理健康合格校验收检查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开调研,结果如下:
(一)阵地建设
全区各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较之以前数量在增加,设备设施更完善。但也有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立单独的咨询室或者咨询室和办公室合用,且设备设施距离标准尚远。因心理辅导室的场所选择欠佳,使用率不高,导致大多数学校的辅导室只是用于应付检查,缺乏适用价值。
(二)制度建设与队伍培训
全区各学校均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在心理教师队伍培训方面,加大了经费投入,外派教师或聘请专家到校对教师、家长和学生作相关的心理健康专题培训。但部分学校制度资料不全面或资料归档不规范、不完善,过程资料不丰富,心理健康教师还无法按照标准要求的1000:1的生师比配备专职教师。
(三)心理辅导、咨询、干预情况
全区各学校大多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和心理团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由班主任、体育、《道德与法治》、《生活·生命与安全》的教师在班会课或学科教学中实施,专题讲座和心理团辅活动主要由学校分管德育的领导组织。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面,多为班主任担任,因其专业能力不足,心理辅导方法欠佳,效果也就不明显,尤其对于心理高危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干预和辅导、转介的识别能力,通常束手无策。
三、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2020年,我区利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为调查工具,对14所中学的16672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线上测评,数据结果如下:
(一)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在本样本中,MSSMHS的10个因子得分均值在2.07-2.51之间,未有明显峰值出现(见图1),表明我区中学生各因子分均处于轻度水平,较高的几个维度分别是强迫、焦虑、情绪不稳定和学习压力,表明学生更多在这几个因子上有症状表现。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数分布(见图2)来看,参测学生的 35.04%的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没有表现出症状,处于正常水平,45.31%的学生有轻度症状倾向,16.95%的学生有中度症状的表现,大约 2.70% 的学生出现偏重的症状倾向,可能有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差异比较
从中学生各水平的年级人数分布(见图3)来看,本次参测的 8 个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大多集中于无症状和轻度水平,说明14 所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普遍偏向于良好,但有些年级在某些指标上中度和偏重水平的人数偏多。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对策
(一)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养的方案体系
完善各级心理健康教师培养体系构建,内容上,既注重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维度上,既注重高校专家的精准指导,又注重区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携手共进;广度上,既注重种子教师的专业引领和骨干教师的率先示范,又注重兼职教师的有力支撑和全域教师的协同配合,从而构建“金字塔式”或“阶梯状式”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通过“理论+实践”、“高校+自培”、“引领+共享”“线上+线下”的多元多维途径进行分期分批培养,最终不断完善专职与兼职、种子与全域、线上与线下、专家与自培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分层培养模式。
(二)构建各类心理教师心育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
1.新进教师群体
每年度应专门针对全区新进教师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相关的专题讲座,弥补新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不足,帮助新进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及对自身积极心态的塑造有一个系统、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2.班主任群体
提升班主任运用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评估、识别并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专家”,提高他们关于学生谈心谈话及家校沟通的技巧,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体,大力落实和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水平。
3.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群体
提升心理健康教师在教授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危机识别与干预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实操技能,为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拓宽自我提升的通道。
4.分管心理健康/德育/安全的校领导
提升分管领导对学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例如校园危机预防预警的组织管理、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家校沟通、舆论应对等等,与学校教师群体共筑校园安全防线。
(三)构建各类心理教师心育能力提升的活动体系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安全维护网
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制定学生心理测评方案,组织监管学生的心理测评工作,心理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和操作,班主任配合完成,形成学生心理档案。对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教师需联系班主任,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对于较为严重者,则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渠道;对于心理问题复杂,或存在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学生,教师需及时委婉地劝说学生及家长去寻求专业的心理专家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维护平台
心理教师通过活动课、团辅活动和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高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班主任则做好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困惑学生、言行异常学生,中高考考生、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的信息记录和辅助心理教师有针对性地按照个体差异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监护全域体系
学校应有选择性地构建“室—箱—线—声—刊—栏”心理监护体系。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关爱信箱、心理热线电话、“心灵之声”广播站等常态化开展咨询辅导服务,为不同性格、有不同需求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答疑服务;也可通过“阳光之旅”专栏、学校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将学生的一些常见困惑和问题以情景漫画加专家建议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情绪调节小技巧,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
特别说明:在发表的该论文尾注加上这句话:"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2021SXJP054《区域心理健康教师分层培养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