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传统文化对当代商业摄影的影响

朱怡梅
  
理论与创新
2018年12期

摘 要:随着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高速发展,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越来越多地在作品中融入传统元素,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信。传统元素的融入并非只带来了了摄影创作手法上的改变,还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整个摄影在当代社会与艺术中的变化。文章通过对商业摄影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索,论述传统文化对商业摄影在风格、创作技法上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带有传统味道的摄影作品为当代摄影带来了崭新的可能性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摄影;商业摄影

1 我国商业摄影的初期发展概括

摄影技术在清朝末年由传教士和冒险家传入中国,而最早接触摄影的一批人,实际上是清朝的高级官员们,这些官员出入各种国际会议,会后的合影留念,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影像,这些影像记录了中国与国外使团的交往。

上世纪,随着国外的新鲜事物逐渐进入国内,摄影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之中。富裕人家去照相馆拍照成为时髦的标志,现留存至今的照片也大多数为家庭合影。此时的照相馆,大多采用绘画背景,室内背景、室外背景一应俱全,再辅以道具让被摄者进行情景表演,一个照相馆的背景的质量和丰富与否,成为评价一个照相馆的重要标准。经营者们重金聘请画师绘制独一无二的背景,使照相馆能够脱颖而出。

在摄影与中国本地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审美风格,不同于刻板古朴的传统中国审美,思想上更加开明进步,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传统审美价值观。这一时代的照相馆,多以西洋画为背景,服装多以西装,改良旗袍为主,一大批中国本土的摄影师也逐渐成长起来。中国早期的艺术摄影在美学风格上是借鉴国外的,但是也有对摄影美学有独特见解的摄影师,以郎静山为代表,结合中国画对气氛意境表现的优势和摄影术对影像的后期处理制作,创作出了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摄影艺术作品。郎静山的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随着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开始,社会动荡布不堪,摄影艺术进入了下坡路。现实主义创作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摄影者们开始记录战争,揭露侵略者犯下的暴行,爱国主义的艺术创作成为社会主流。这一时期出版了《日寇暴行实录》、延安编印的《前线画报》、重庆抗建影展,吴印咸到延安后,写了《摄影常识》,拍摄了大量照片,《白求恩大夫》(1939)、晋察冀军区出版《解放画刊》。由此可见,此时的摄影为救亡图存,多为政治和宣传服务,记录了广大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英勇举措,每一份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建国后,自1949年至1979年的中国摄影史是世界摄影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摄影称之为宣传摄影更为合适,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更具有别于外国的艺术摄影和新闻摄影,更能体现当时摄影风格。在这一阶段,所有的创作和宣传推广全部围绕建设新中国展开,相比较改革开放后的摄影创作风格,题材比较固定,容易给人刻板的印象。但设身处地去考虑,决定艺术风格和政治风向的基础是经济基础,以无产阶级共产党为领导的新中国,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制约下,宣传摄影在中国建国之初繁荣发展,是具有发展基础的。

2 传统文化的发展对商业摄影风格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来自国外的新的美学思想开始进入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摄影艺术走进了新的一页。这一时期,影楼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开张,背景的布置上,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民国时代场景丰富的手绘背景由死板的背景取代,这个年代的摄影作品,在大的潮流上,审美水平有一定的倒退。这是由经济基础反应来的,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行,经济水平逐步发展,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也影响着影楼摄影的审美水平,日渐丰富的摄影风格逐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3 传统文化对当代摄影的影响与展望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推动着艺术领域的发展,而摄影随着这股浪潮,也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发展的经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摄影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和机构越来越多。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挖掘的过程中,一批艺术家脱颖而出,孙郡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技法,与现代的影像技术相结合,掀起了一股复古风。孙郡的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画精神,并且具有文人气质和品才,创造出既不完全脱离传统文人画精髓,又有新的情感内容和审美情趣的中国画摄影作品,被誉为“新文人画摄影”。

在北京,也有一家以复古为主题的照相馆,复制民国时期老照相馆的摄影工作室,他们就是“白夜照相馆”。为了原汁原味复制民国照相馆的风韵,他们复制了老照相馆使用的油画背景,专门定制了民国时期的复古服装,结合现代摄影技术,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影像,深受大众欢迎。

这些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的创作灵感,充分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传承性,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是受人民群众好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标志着我国在文化领域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不光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能加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