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师生未来将会大概率使用的轨道交通建设进度研究分析
一、研究背景
1.1.学校轨道交通区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地处武汉主城区东南,武汉都市圈核心武汉新城内光谷核心区,交通便利。
1.2师生轨道交通出行方式简要分析
学校周围2公里范围内,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2号线和11号线共两条;共有湖口站和武汉东站两站。
受制于武汉轨道交通的发展不是很完善,师生从学校乘坐轨道交通大部分选择湖口站乘坐11号线到达武汉东站换乘2号线,或直接前往武汉东站搭乘2号线前往线网其他站点,前往火车站、机场等枢纽和市区。2号线为线网客流第一大线,乘坐舒适度较低。2023年19号线开通,从学校乘坐轨道交通前往武汉火车站有了更快的轨道交通选择。
二、研究对象确定
2..1选择对象
目前,学校周围仅有11号线正在进行建设当中。本校学生多数为非武汉本地人,放假回家的出行会选择铁路、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
2.2对象确定
根据本次研究主题,笔者将这次对象选定为武汉轨道11号线在建部分,即11号线东段二期。
三、研究对象
3.1基本情况
11号线东段二期全长约12km,均为地下线,设站7座,其中换乘站5座,分别为武昌火车站(与12号线换乘)、丁字桥路(与13号线换乘)、马房山(与8号线换乘)、虎泉(与2号线换乘)、体育学院、光谷广场(与2、9号线换乘)和关山大道。光谷广场站同综合体和体育学院站已提前预埋建设。本线和三期首开段和葛店段共配置22列车,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的《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里的重要线路。
注:图中为11号线东段二期走向示意图
3.2建设意义
3.2.1对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意义
11号线是线网规划中市区骨架线路,连接主城区组团和四新、鲁巷城市副中心,锚固串联武汉西站、武昌火车站、武汉东站三大铁路枢纽,是过江经济带的重要发展轴。
3.2.2对于全校师生出行的意义
11号线设计最高时速100,采用六节编组A型列车,预留远期扩编条件。A型列车是最宽的地铁列车,载客量大,乘坐体验好,相比于2号线采用的B型列车宽0.2米,列车空间更大。在放假出行行李特别多时,乘车感更优。最高时速100比最高时速80的2号线速度更快。
11号线串联了武昌火车站(铁路特等站)和武汉西站(筹备建设中)两大火车站;串联一座辅助火车站——武汉东站;串联了鄂州市葛店南站。11号线可通过更快的速度、更舒适的乘车体验,将师生快速送达火车站和沿线热点地区,在公共交通领域,可以更好的满足师生出行需求。
3.3.建设情况
3.3.1车站
全线共有7座车站,全部车站主体结构已封顶,全部车站进入装修以及机电施工。
3.3.2区间
全线共有14个单线区间,以盾构法为主。目前,全线10个单线区间贯通,截至2月仅剩4个单线区间正在掘进,多个区间正在进行铺轨及机电施工。
四、研究成果
4.1明确绘制要素
根据轨道交通的特点,最终确定进度图有两个基本要素,分为车站和区间。对两个基本要素进行划分阶段,并通过不同颜色加以区分,附上文字说明注释,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4.2划分阶段
4.2.1车站
根据车站施工特点,可划分为7个阶段,分别为前期准备施工(包含打围、绿化和管线迁改、场地硬化等)、围护结构施工、主体结构施工、主体结构完成、附属结构施工、机电装修施工、车站运行调试。
4.2.2区间
根据区间施工特点,可划分为7个阶段,分别为前期准备施工(包含土层注浆、孤石处理、溶洞填充、盾构洞口预制、盾构井建设)、盾构机下井吊装调试和机始发掘进、贯通、铺轨、机电安装、调试(包含信号设备调试)。
4.3要素区分
一般图示可分为图形、颜色、花纹等多。综合轨道交通建设特点,决定采用颜色区分。
4.4达成目标
根据以上的前期准备,绘制出进度图:
五、结束语
5.1总结
通过深入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周围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情况,绘制出了建设进度图可方便师生及沿线居民了解。
5.2反思
由于人数的限制,手段少,以网上收索资料为主(如施工方新闻、地铁官方新闻、武汉城市留言板、部分业主群消息),造成消息繁杂,真伪性甄别工作量大。
观察手段少,仅通过现场寻找高地对工地进行观察。轨道交通施工工法多,目前进度图难以细分,信息面少。
研究当中还了解到,线路开通是需要折返条件。11号线武昌火车站并未设置折返条件,所以需要同11号线三期首开段一同开通。后续的研究中要多加考虑开通因素,不能只看单项工程。
5.3改善方法
可通过学校力量,组织团队。进一步扩充对象范围研究。
可通过学校力量,与武汉地铁集团,长江日报对接需求支持研究。
可购买无人机进行拍摄,不受高地限制,方便对建设进度的观察。
学习相关知识,丰富进度图的绘制。
附图:
武汉市中心城区地图 武汉轨道交通目前已获国家批复线路图
11号线武昌火车站
(正式名武昌站东广场)配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