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叶正玲
  
炫动漫
2024年8期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北城实验小学 四川 宜宾 644601

摘要:“双减”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施,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体现了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注。身为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要做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性,从而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众所周知,学生心理问题根源在于社会,产生于家庭,往往爆发于学校,故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从事日常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老师们如何做到紧紧围绕国家“双减”政策,全面深入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每一位老师应当践行的事。

关键词:“双减”背景;心理健康;调查;策略

引言

从教育心理学理论上讲,青少年和成人之间的区别在于: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均不成熟,具有极强的发展可塑性。主要表现在:青少年是发展为成人的必经阶段,具有不同于成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具有发展的需要;拥有博得成人教育和关爱的需求[1]。然而,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老师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纽带,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懂得走进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使用正确而行之有效的策略方能使学生在愉悦、幸福的环境中成长。

一、全面认识“双减”政策

(一)关于“双减”政策的定义

“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二)“双减”政策立法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睡眠令+双减政策后,学生睡眠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二、走进青少年心灵,潜心调查心理健康状况

(一)求证数据,直面问题

“双减”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逆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同时也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以下特点:

1.焦虑情绪普遍:由于青少年学习的压力大,考试、升学等问题依旧围绕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成为他们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使之情绪波动较大。

2.情感问题增多: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容易受到父母的溺爱或者忽视,导致他们情感缺失;加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

3.心理压力过大: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全面,做事的目标性不强或者过强,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不知如何释放压力。

(二)注入“爱”,用心调查

1.新课改要求当代教师应充当学生的合作者,而非以道德权威的角色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跨距,更是走进学生心灵深入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更新教育观念,主动走下讲台,弯下腰来与学生进行真诚地沟通,全身心融入到儿童生活中去,参与他们的学习,参与他们的各项游戏活动,尽可能地做到师生平等相处。其次,教师们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教育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正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智能等方面的不同,做师生平等关系中的主导者,加之以学生平等的发展权。

2.特别是在“双减”后,老师要时刻具备一颗童心,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将自己与孩童的思想换位,演变为一个孩童的身份去审视身边的事物,是一个老师在学生身上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从而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三)深入家庭,了解根源

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根源于社会的一个产物,家庭教育的欠缺会成为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叛逆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自卑、冷漠、自私等情绪,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没能及时关注孩子的这些表象问题,从而忽略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时造成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身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我们老师就要对班级内学生进行心理评估,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学生情绪的变化和行为的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而走进学生内心,与之进行深入地交谈,掌握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3.深入青少年家庭,搭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全方位调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况且,每个人的心理危机的产生是来自于家庭的,需要家长和教师相互配合,相互沟通,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家校联手拧成一股绳,达到合作共育的目的。其次,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依附性的特点,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崇敬和信赖教师,也会依赖父母而生活。所以,搭建起家校间的沟通桥梁是调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路径。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策略

(一)课堂暗示策略

通常,每个教师在课堂上,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学生思想溜号的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处理学生课堂思想溜号问题,能取得理想的效果。[2]

在课堂上,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在讲台上打开瓶子,把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倒在纸巾上,并作出难闻的厌恶表情,然后离开讲台。靠近讲台的前排学生很快报告嗅到难闻的气味,甚至后排的学生也说闻到了本来是无味的液体,可为什么学生却说嗅到了难闻的气味呢?这是由于我作为老师的权威动作暗示,引起学生集体性的嗅幻觉。可见老师的暗示行为是学生思维导向,因此妙用心理暗示显得尤为重要,如表扬暗示、示目暗示、语调暗示、提问暗示等都是一些不错的策略。

(二)活动促进认知策略

皮亚杰的认知活动学提出“个体发展离不开主体活动,活动促进认知。”[3]

外化是将内部心理活动转化外在可见行为的方式。活动是意识和个体之间的呈现。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有了活动才有感知,有了感知才有发觉,有了发觉才能看见。这是认知发生改变的保证和前提。

1.首先,巧用班级宣传栏,为学生宣传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一些积极正能量的语言、微笑表情、赏心悦目的图片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

2.其次,构建解压活动环境,如制作心语墙、烦恼吐槽信箱等宣泄情绪的载体,让学生随时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

3.然后,开展好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摒弃碎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从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系统化地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适应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求,促使主题活动达到教育实效。

4.同时,改变说教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老师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关注青少年自身的参与度,不能只顾教条式说教,只是简单地对孩子进行思政教育,而孩子无法从活动中得到切身体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从事“双减”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老师们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乐于走进学生心灵去全方位地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此才能促使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人格,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徐世贵.教师应用心理学60个案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

[3]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精彩纷呈[J].大众心理学,2017(07):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