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汤荣
  
炫动漫
2024年8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构建高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一个理念,两个协同,多方联动”育人机制,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优化考核评聘制度,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提升双方职业认同感、获得感。两者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不仅能促进两支队伍优势互补,而且能够总结高职院校协同育人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高校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思政教师、思政教育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形成“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二者合力从管理育人、课程育人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研究背景

据文献研究发现,“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较多,核心期刊搜索关于“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最开始研究侧重于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研究,近些年更侧重于融合研究,侧重构建交流平台,解决学生思政问题。而全员育人不仅仅指的只是学生主体,而且教师队伍政治理论水平应重视,注重全员育人过程中队伍建设,从管理育人角度来阐述辅导员与思政老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将育人贯穿于师生的每个成长阶段;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多维育人机制。

如早在2011年,客洪刚[2]《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加强队伍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探究其交流机制十分必要。两者协同育人的目标一致,从工作会议平台、科研合作、制度保障等机制和方法促进交流与合作。

张宝强[3]《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从“一个体制、两个路径、三个支点”提出应注重两支队伍的交流与发展,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及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肖慧[4]《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指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其内涵就是要在二者之间实现理念共识、资源共享、队伍共建,从而发挥二者的合力,实现整体育人的效果。

综上所述,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是一个可实施路径,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老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关于两者队伍本身协同育人后职业认同感、获得感研究较少。通过调研辅导员、思政教师在协同育人后优势与困境,探索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希望通过两者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发现痛点,解决问题,形成方案,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有效打造思政育人品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研究困境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思政课教师主攻于第一课堂的教育,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引导教育大学生思想观点和立场;辅导员更侧重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学生课下活动与赛事,在第二课堂中持续发光发热。但两者在育人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困境(一):思政教师具有学科背景、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但不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困境(二):辅导员干在一线,了解学生,但大多数辅导员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难以很好地掌握思政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因此,构建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推进党建思政工作,有利于促进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层面的获得感。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前期通过中国知网、核心期刊等进行大量的资料搜索,了解和把握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和进展情况。文献主要涉及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相关教育学著作、论文等,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理清思路、建构研究框架、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二)问卷调查法

根据构建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设计调查问卷,了解辅导员、思政教师对协同育人模式的获得感,量化育人优势,有利于为学校后期创建思政品牌。

(三)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法

通过理论与现实状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具体的协同教育理论模式,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实际的育人实践进行结合和分析,总结二者协同育人对辅导员管理育人和思政教师课程育人改革的应用与影响。

四、研究内容

高职辅导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实践机遇。在前期实践中发现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建立联系是应对之策、必要之举,辅导员能够帮助思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学情,促进课程设计与改革;思政教师可以为辅导员提供理论知识专业培训、宣讲,提升辅导员政治理论知识;但也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将二者的优势互补,把握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育人效果最大化,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二者优势互补的育人成效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该项目针对以上的问题,开展调研,探索“一个理念,两个协同,多方联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协同管理育人改革。

构建与创新高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连接,提出解决方案,增强两支队伍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学习获得感和高校育人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二者协同育人的实践方式,促进二者优势互补,创建思政育人品牌。

(二)调研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老师协同育人模式两支队伍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创建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全员育人的良性互动。

(三)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使用“活动+课堂”进行思政教育,并且结合两者的工作特点,探索思政课程与活动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任务实践,以践行实践教育的内涵。

五、具体措施

构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主张教育的各个主体、各个过程、各个环节都应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在教育大学生思想观点和立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构建“一个理念,两个协同,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增强队伍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辅导员与思政教师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理念,二者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将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应用实践在第二课堂,通过辅导员工作室与思政育人工作室,联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平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成熟与稳定,育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有效的将二者的优势互补,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王民强[5]在《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提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沟通渠道单一,信息难以畅通。强调“搭建平台,了解心声”的重要性。可见构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平台有利于两个队伍的优势互补,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而近几年我们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格外重视,已搭建辅导员与思政老师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协同育人改革。

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特色辅导员工作室、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室,构建辅导员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平台。思政教师通过对接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宣传。如由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牵头邀请思政专任老师给辅导员培训、指导辅导工作室建设,参与第二课堂等方式增强辅导员基础思政理论,加强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再如由宣传部牵头申报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室促进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沟通与交流。各个学院搭建“一院一品”邀请思政教师进班、进寝室、进第二课堂,参与思政宣讲,深入了解学生与,掌握学情,更好的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如师范学院建设的师学先锋工作室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做专题宣讲、给辅导员和学生做理论知识培训,收到了学生一致好评。

学校为辅导员与思政老师搭建沟通平台,促进队伍稳定,增强二者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通过第一课堂做好教育引领,第二课堂实践与巩固,两个工作室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政教师参与度,着力培育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思政教育骨干力量,推进两者协同育人改革。

探究辅导员与思政老师协同育人模式的评价机制。两者协同育人不是“狭义化”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价值观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节中。因此,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协同,从管理育人、课程思政等内容进行有机且恰当的结合方式。探索“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使用“活动+课堂”进行思政教育,结合两者的工作特点,探索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上,辅导员、思政教师、学生三方的获得感。因此,要针对三个人的群体制定评价机制,辅助了解三方在协同育人模式中三方的实际收获与价值提升。

分析清楚目前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创建“一个理念,两个协同,多方联动”的育人机制,联合多个部门一起创建沟通交流平台。

以研究辅导员队伍与思政队伍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改革路径,从管理育人角度出发,研究“全员”育人模式,探究通过在多部门联动,多种方式实施育人方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连接,共同为学校思政工作队伍打造协同育人、创建辅导员工作室与思政工作室,进行“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以期提高高职辅导员与思政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通过协同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高校育人实效性,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3-02-1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 content_5182502.htm.

[2]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06):70-73.

[3]张宝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8):73-74.

[4]肖慧.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70-71+77.

[5]王民强.构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结合”的育人机制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2):170-171+178.

[6]许桂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J].邓小平研究,2023(02):94-101.DOI:10.16870/j.cnki.51-1763.2023.02.003.

[7]孟庆东,阎国华,何湾.从协同到融合: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2(23):92-97.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2.23.011.

[8]谭群英,何会宁.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4):76-78.

[9]张磊,邵凯旋.“三全育人”视角下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难题及破解[J].高校辅导员,2023(02):70-7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