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路径研究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单一教学方式乏味等问题,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既可以丰富道德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协同发展。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分析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与道德法治教育的融合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注重学生道德品行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增强其运用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探索在小学教育中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一、语文与道德法治交互渗透,培养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与道德法治教育交互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语文课程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道德法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内涵,提升人文素养[1]。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为例,该课通过讲述爱心传递的故事,传达了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道德品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与此内容相关的优秀作品,如冰心的《穷人家的小孩》、叶圣陶的《我的母亲》等,引导学生品读体会,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巧妙设计情景剧、读书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互帮互爱、关爱弱小的良好品德,从而将道德价值内化为自觉行为。
二、数学与法治思维融会贯通,提升逻辑能力
数学教育与法治思维的有机融合,能够极大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元素,比如公平、规则、证明等,与法治思维不谋而合。反之,法治思维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逻辑性等特征,也与数学学科的本质高度契合。将数学教学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法治学习情景[2]。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合理消费》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跨学科教学活动:在学习“用钱要合理”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数学中“消费问题”的计算练习。如“小明有100元钱,买了一件30元的衣服和一双15元的鞋子,还剩多少钱?”通过数学运算,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接下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商家、消费者等,模拟购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如虚假广告、缺斤少两、强买强卖等。每遇到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则裁判。这种情景体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法治意识。
三、科学与道德原理有机联系,激发探索精神
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价值观。科学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索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与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品质不谋而合[3]。比如在学习《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现一些污染现象,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疑问。然后带领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收集校园垃圾、测量噪音水平等,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热忱。此外,科学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道德操守。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需要怀着谦逊、勇气和执着的品格,这与道德教育中所倡导的品质如出一辙。因此,科学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可以巧妙地渗透道德元素,如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弘扬他们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格,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四、艺术与法治价值观念融合,提高审美修养
艺术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和法治素养。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法治精神,通过欣赏艺术,学生可以内化法治理念,提高审美修养。同时,法治观念也可以指导艺术创作的方向,使艺术作品更加健康向上。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注重艺术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为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如壁画、雕塑、建筑等,引导学生欣赏和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赏析,学生可以领悟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从而培养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这与法治教育中“平等”“和谐”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手工等,鼓励学生以创意的方式表达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体会。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等,体现法治精神。最终,学生不仅提高了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而且内化了法治理念,增强了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能力和品质的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与道德法治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探索精神和审美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跨学科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喆.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1):116-119.
[2]陈莹莹.小学道德与法治与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家长,2023,(24):121-123.
[3]匡贱葵.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教师,2022,(3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