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范桂企
  
炫动漫
2024年16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中学 528312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改下涌现的新型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观察新课标要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并探索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举措,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

新课标的发布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成为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动力。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塑造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法治素养的育人重担。而育人实践中教、学、评环节的脱钩,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成效。为此,教师要深入研习新课标理念和要求,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保障教学、学习、评价的递进衔接与有效整合,进而推动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学科育人的作用。

一、概述“教学评一体化”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核心是教、学、评三个环节的有机整合。教师要以课程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为导向,探索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设计与落实,以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学与评价的有机融合,以两者的相互影响和渗透,重构为互为倚重的整体。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是清晰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指导教学过程的重要前提,评价体系则是保障教学过程实效性的关键。为此,要合理运用评价方式规划量性评价指标,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与质量,进而构建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在凸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从而确保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带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教学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一)围绕核心素养,规划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首要任务。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统摄性功能,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为起点,聚焦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终身发展所需知识与本领为核心导向,明确培养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育人目标,构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教学为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教材内容以政治认同、责任意识为主,为此,教师可以围绕此规划教学目标;帮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更深刻感知和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四个自信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历史,在学习情境及现实生活中,做到自觉维护国家及自我的利益、尊严等。以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达成政治认同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各类媒介了解时事政治新闻,运用正确恰当的方式参与民主生活,启迪学生树关心社会的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吸收与迁移运用,达成责任意识培养目标。

(二)深度分析学情,实施多元教学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评一体化”落地的核心所在。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学生思维处于感性向抽象过度的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对学生而言相对抽象且复杂。为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探索背后法律条文、道德规范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功能,以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公民权利》教学为例,本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法治思维,使学生了解公民权利相关知识,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也要做到自觉维护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学生对本课概念内涵缺乏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文书裁判网、最高法官网等途径选择与公民权利相关的典型案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泄露等真实案件,为学生展示完整过程,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自主选择法官、律师、被告、原告等角色,通过翻阅资料、撰写诉状、组织申辩等环节,使学生围绕不同角色讨论各自的义务与权利。教师在以旁观者身份为学生适时提高指导,鼓励学生思考、辩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通过真实且具有意义的情境创建,使学生高效掌握法律知识,感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基于评价反馈,开展针对指导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对教学的评价功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在充分检验教学结果的基础上,围绕评价启迪学生剖析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完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后,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综合分析可知,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存在不同差异,如有的学生无法区分法律与社会规则的异同、有的学生认为法律应制定的更严格等问题现象。出现这样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对社会规则的本质、法律的初衷尚未形成正确认知。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享与讨论的方式,因材施教地启迪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明确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知,让学生客观准确的了解法律局限性、社会规则重要性,最终达成理想教学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大有裨益,也是新时期课程改革主要方向之一。教师要核心素养理念为引领,响应新课标要求,构建具有自主性、开放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教学评一体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为初中生未来成长与发展夯实法治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振都,陈丹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32):37-39.

[2]袁婧.基于新课标理念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40-42.

[3]倪玲燕 .明确教学评一体化,落实促进学习的评价[J].中小学班主任,2023(20):57-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