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弘扬教育家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教育领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弘扬教育家精神,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然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引入,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高效和富有互动性。
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拓宽教学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视频、政策文件等。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如通过在线作业、在线测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此外,信息技术还能够实现远程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实教学内容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其中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丰富有限的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相对死板、滞后,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收集一些就近或最近的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进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维护祖国统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情况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性
常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习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展开,限制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生成。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通过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与人为善,将心比心”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在课前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新课,汇总自己的学习难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与学生沟通,询问他们的自主学习进程,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组织课堂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德育观点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主动性。
营造教学有效情境,增强教学感染力
信息技术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信息技术可将文档、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带入课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精炼和生动。
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海空卫士”王伟在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的对话视频,以及展示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照片等方式,帮助学生认清维护祖国统一就是反对分裂,就是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内容优化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处理加工,使建构后的教学内容更加与时俱进和贴近现实。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可以激发课堂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切感悟和理解把握。
例如,在讲授《维护祖国统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分享”的内容和最新时政材料制作课件。通过情感体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思考、活动中逐步了解维护祖国统一就是反对分裂,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和意义,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和忧患意识。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1)技术更新迅速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然而,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精力等原因,难以跟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2)学生依赖性强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忽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3)信息筛选难度大
互联网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和甄别。
对策
(1)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工作坊、在线学习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
(2)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避免过度依赖。同时,可以通过布置传统作业、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建立教学资源库
学校可以建立教学资源库,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方便教师查找和使用。同时,可以鼓励教师积极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领域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和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方式。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应加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与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
建立评价体系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式,了解融合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挑战。通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更新迅速、学生依赖性强、信息筛选难度大等挑战。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培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库等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2023年22期p35: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实践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