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家园共育视域下小班幼儿进餐环节中生活自理能力的现状研究

周珊珊 李平
  
炫动漫
2024年20期
射阳县港城实验幼儿园 224300

摘要:幼儿时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阶段,进餐环节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家园共育的当下,关注小班幼儿进餐时的自理能力状况意义深远。它不仅关乎幼儿的健康成长与独立性养成,也影响着幼儿未来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然而,当前在这一方面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家园共育是否切实发挥了作用?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剖析现状,揭示问题,进而探寻有效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家园共育;小班;幼儿;进餐环节;自理能力

幼儿期是自理能力发展关键期,进餐环节对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意义重大。家园共育理念下,家庭与幼儿园应协同助力幼儿成长。然而,现实中该环节仍存在诸多问题。深入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提升幼儿进餐自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一、家园共育视域下小班幼儿进餐环节中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发展

在许多家庭中,过度包办现象极为常见。家长总是担心幼儿太小,无法独立完成进餐,于是亲自喂饭、帮忙选择食物等。例如,幼儿本可以自己尝试用勺子舀起食物,家长却因为怕弄脏桌面或幼儿吃得慢而直接代劳。这种过度保护使得幼儿失去了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自主决策的机会,难以发展独立进餐所需的肌肉控制和判断能力。

(二)家园沟通不畅阻碍共育效果

当前,家园双方在幼儿进餐教育方面的沟通严重不足。家长对幼儿园在进餐环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他们不清楚幼儿园期望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达到什么样的自理能力水平,也不了解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引导幼儿自主进餐。例如,幼儿园可能正在培养幼儿自主分发餐具的能力,但家长在家中依然习惯性地为幼儿准备好一切,使得家园教育出现脱节。

(三)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待优化

幼儿园教师在进餐环节通常采用示范法和个别指导法,但这些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示范过程有时过于简单和机械,没有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示范如何使用筷子时,可能只是快速地展示一遍动作,而小班幼儿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和模仿复杂的手部动作,导致部分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惑。

二、家园共育视域下小班幼儿进餐环节中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家庭教养观念,培养幼儿自主进餐意识

家长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幼儿自主进餐对其成长发展的关键意义,它不仅关乎幼儿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的获取,更是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信心以及手眼协调等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比如当幼儿开始尝试自己用勺子吃饭时,即便把饭菜弄得满桌都是,家长也不应立刻制止或代劳,而是要耐心地鼓励和引导,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幼儿如何更好地握住勺子、怎样控制舀取食物的量等,逐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至关重要。父母、祖辈等应定期坐下来交流讨论幼儿的教养问题,共同明确在幼儿进餐方面的教育方向。例如,一家人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进餐规则”,约定在进餐时尽量让幼儿自己动手,遇到困难时先鼓励幼儿尝试解决,而不是直接帮忙。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幼儿营造一个稳定、一致的家庭教养环境,避免幼儿因不同的教养态度而产生困惑。

(二)加强家园有效沟通与合作

建立多元化家园沟通渠道是促进家园共育的基础。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在会上详细介绍幼儿进餐环节的教育目标,如在小班阶段要让幼儿学会独立使用简单餐具、能够自主选择部分食物等,并分享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通过家长微信群及时发布幼儿在园进餐的照片和视频,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定期记录幼儿进餐方面的进步与不足,家长也可以在手册上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实现家园信息的及时、全面流通。开展丰富有趣的家园共育活动能够加深家园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三)改进幼儿园教育教学

优化教育方法是提升幼儿进餐自理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进餐环节的示范要做到细致入微、生动形象。比如在教幼儿使用筷子时,可以将两根筷子比作小鸟的嘴巴,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小鸟嘴巴张开来,夹起食物飞进窝”,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同时,根据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和游戏的特点,将进餐技巧融入到各种游戏中,如“喂小动物吃饭”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练习使用餐具。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学习,在同伴的激励下提高自主进餐能力。整合进餐教育与课程体系可以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健康课程中,结合实物或图片,向幼儿介绍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如胡萝卜富含维生素 A 对眼睛好,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吃不同的食物,从而引导他们在进餐时主动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语言课程中,开展“美食分享会”活动,让幼儿讲述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以及为什么喜欢,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课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餐厅就餐”,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进餐角色,学习遵守进餐礼仪和分享食物,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多领域的协同教育,使幼儿在进餐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四)建立家园共育评价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家园双方应共同商讨确定评价指标,餐具使用熟练程度方面,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稳定地握住餐具,是否能够熟练地用勺子或筷子将食物送入口中;食物选择合理性方面,看幼儿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营养需求选择食物,是否存在严重挑食现象;进餐专注度可以从幼儿进餐时是否容易被周围事物干扰、是否能够专注于进食来判断;进餐速度是否适中,既不过快导致消化不良,也不过慢影响集体活动安排;进餐礼仪则包括是否能够安静进餐、是否遵守餐桌秩序、是否懂得道谢等。这些指标应明确具体,易于家长和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进行评估。

家园共育视域下小班幼儿进餐环节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通过对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当前存在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园沟通不畅、幼儿园教育方法有待优化等问题。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家园双方应持续关注幼儿进餐自理能力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共育模式,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莉莉. 针对小班幼儿偏食和挑食的医教结合、家园共育的食育行动研究 [J]. 幼儿教育研究, 2023, (05): 28-30.

[2]陈琨. 浅谈家园共育中幼儿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的培养 [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 2023, (04): 95-9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