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单元视域下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研究

曹婷婷
  
炫动漫
2024年21期
西安湖滨中学 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大单元教学视域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中学音乐教育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通过对音乐作品思政内涵的深度挖掘、地方音乐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教学形式的创新设计以及实践活动的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思政融入策略。研究旨在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局限,构建“思政+音乐”协同育人新格局,为中学音乐教育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音乐教育;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科育人提出更高要求。中学音乐教育承载着美育和德育的双重使命,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价值引领和思政教育。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推广为音乐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系统化、整体性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一、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内涵,拓展育人路径

音乐教育中思政元素的植入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之上,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单元主题,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1]。在教学设计环节,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音乐教学全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作品创作背景,品味歌词意境,感受音乐语言,在艺术审美中培育家国情怀。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的教学为例,该作品创作于1950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爱国主义歌曲之一,其豪迈的旋律和饱含深情的歌词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与憧憬。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的昂扬斗志;其次通过对比分析歌曲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最后组织学生分组演唱,在歌唱实践中深化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教学设计既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又能有效实现思政育人目标,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二、整合地方音乐文化特色资源,培养家国情怀

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地方音乐文化特色资源是音乐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天然结合点。教师需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梳理地方音乐文化脉络,精心遴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曲目,让学生在感受地方音乐魅力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民间采风,收集整理地方音乐素材,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等方式了解民歌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2]。在课堂教学中,将地方音乐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为例,在教授《花儿与少年》这首甘肃民歌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花儿这一独特的民歌形式,更要引导学生探究其所反映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生活方式。通过解读歌词中“花儿”对歌的艺术特色,感受劳动人民在艰苦环境中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深入研究当地民歌文化,制作专题报告,举办主题展演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创新教学形式与互动体验,深化思政认知

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是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与互动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生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学习、小组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以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了“音乐与社会责任”主题探讨,让学生分组搜集这首歌曲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应用案例。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该歌曲在汶川地震、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频繁出现,激发了对社会责任与人道主义精神的思考。教师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歌曲MV与历史影像相结合,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场景。在歌曲演唱环节,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轮流担任指挥和合唱团成员,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课后,学生通过数字平台分享自己对歌曲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形成线上讨论社区。这种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构建以美育人的音乐实践活动,固化思政成效

音乐实践活动是学生内化思政认知的重要载体,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活动体系能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让思政教育产生持久性影响。教师可引导学生组建合唱团、器乐社团等多元化音乐社团,在社团活动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开展校园音乐节、主题音乐会等大型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如在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命之杯》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奥运精神的内涵,以《我和你》为切入点,让学生分组创编手势动作,在歌曲演唱中传达“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学生通过小组排练、班级展演等环节,不仅掌握了歌曲演唱技巧,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重要性。课后组织学生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奥运精神的融合,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基于音乐实践的思政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价值认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单元视域下的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既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音乐教育育人成效的重要路径。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探索,不断完善育人体系,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董昭.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究[J].成才,2024,(14):32-33.

[2]尚琼.思政教育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探究[J].江西教育,2023,(43):32-33.

[3]高瑞婕.“课程思政”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