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高效课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教师筛选整合教学资源,分析学情,调整教学思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运用希沃白板技术的课堂互动,以及班级优化大师多元的评价,实现教师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高效 自主 互动 提升
有学者把教学看成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中包含学习者、教师、知识、技术、外部体制等。从这个角度看,信息技术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搜集资源、备课,到分析学情,到课堂讲授,再到课后辅导、学业评价,每个环节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图:
1.课前高效地整合信息
(1)高效筛选整合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深度应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我们可以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互联网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云平台、学科网等。学校可组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繁杂的教学资源中加以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整合,以此来构建支持学习者自主、探究、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价值。
(2)运用整合的教学资源进行“小翻转”——自主预习
预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对于预习没有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具有有针对性,利用整合的教学资源,提取对预习有指导性的微课,学生结合微课,完成预习任务。在这一环节中,与传统教学的课前预习相比,预习的内容更丰富,学习的形式更多元。
比如,在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方面的知识之前,使用微视频展示下面的内容:第一,展示26×47的计算过程。第二,分析,在实际计算中,需要注意进位问题,使用个位、十位分别和两位数相乘。第三,演示26×47的注意事项和过程。第四,尝试着解决这个问题:128×16=?在这样的预习任务要求下,学生带着具体的目标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初步感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像这样目的性明确的预习任务,才能确保学生在预习中有所收获,进而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3)根据自主预习结果,分析学情。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通过提问、板演、小练习等方式,诊断出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学生学情分析,及时调整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做到“以学定教”。学情分析阶段,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前预习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分析者,学生自主性得以体现。
2.课中高效地传递信息
(1)导入环节,设置情境,激发求知欲。
有趣的课前导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介入,有利于创设游戏情境,有利于渲染气氛,能帮助学生迅速把有意注意转移进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调用网络视频、图文资源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设置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代入进游戏角色,迅速进入课堂情境;还可以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运用微课进行“小翻转”——突破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薄弱,对于重难点不好理解,然而可以利用微课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数学老师将这些重难点放在微课中,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经过微课视频的讲解,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微课视频可以重复播放,也可以暂停,学生质疑,教师讲解,教学模式多样化,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3)多边互动,让课堂更高效
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用希沃白板技术让课堂的互动性更强,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在传统课堂中,互动方式大多是提问,希沃白板中的课堂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人机互动,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
比如,一些数学公式的建模过程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让学生用实物摸索,大多受条件限制。如果直接给出结果,没有探索的过程,学生的数学素养无法落实。信息技术的介入,让这一过程变得不再抽象,更加直观。
课堂活动中,借助希沃白板的克隆功能,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以及它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填在表格中。学生用拖拽克隆,初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所需小正方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老师将学生拼成的不同的长方形进行比较,循序渐进地建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联系,最终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顺势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推导过程,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探索式学习的体验,渗透类比、归纳数学思想,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总结提升,方法指导
总结提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讲授中的内容提升、课堂结尾的内容小结以及单元或学期末的总结梳理等。教师通过可视化的信息技术工具,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种属关系,比较异同,将碎片化的知识总结归纳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利用思维导图或表格来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异同。如:在五年级数学《圆的认识》一课,小结环节,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圆的特征,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结构化、可视化的梳理,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本人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课后,及时反馈信息,有效评价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融入教育领域,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面向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纵向评价,也可以进行包括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横向评价。班级优化大师,可以制定数学学科评价量规,配合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如:考勤、课堂纪律、口算训练、作业练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能自动发送至家长端,全面反馈学生的成长轨迹。这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方式,有效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能够促进教师发现学生的潜质,能够及时诊断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预测学生信息,分析学情;能够高效地传递信息,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筛选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课堂信息传递容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实现高效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地进行生成性评价,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全方位地融合进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
作者简介:张彩虹,中小学一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以爱和真诚感染学生,并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教育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