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分析
摘要:“双减”对学生学习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样对教师应当怎样设计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提高学生能力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本文通过“双减”政策,提出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旨在改善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一、“双减”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意义分析
“双减”,减的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能看看更精彩的世界,“双减”,摆脱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少,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反而能有更广博的见解,有更创新的思维。
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普遍关注学生的考试层级,容易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甚微,长此以往学生会面临沉重的学习心理负担。基于“双减”开展的教育教学,很好地实现了学生作业负担的减负,也有效带动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势在必行。只有积极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积极学、创新学。“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严格落实教学的“减负增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反哺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二、“双减”政策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攻克教学重点难点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在思想层面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性,主动探索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路径,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手段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本”课堂为主体,在把控课堂流程的基础之上,将课堂上的时间真正交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例如,在《观潮》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本节课需要让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很多学生读起来磕磕绊绊,除非是读很多遍,否则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遍全文,然后通过关键词提醒的方式,让学生加速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可以布置一些任务,如在黑板上写出“若隐若现”“齐头并进”“宽阔”等词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阅读,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大致猜测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交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结束后,要根据任务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在聆听学生的解释后,要及时指出错误,用温柔的语气提醒学生,如“再想一想呢”“是否还有别的意思”。在所有学生的分享结束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在自主阅读时自行对课外整体层次展开划分,将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悟与周围的同学分享,在相互分享经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课外的理解能力。
(二)分层设计教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案对课堂教学具有支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思维导图、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呈现教案,体现出教学设计多样化的特征。教师设计分层教案时,要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能力、需求相符,并通过此方式灵活安排教案上的内容,提高教案的针对性[2]。“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教案内容,主动为学生创造能独立学习、积极思考的条件,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现状,综合采用课件、微课等方法,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教案内容。教师应认识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可以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级,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教案。例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从高到低将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层级,在《囊萤夜读》的教案设计中,可以设计分层式的课件。对丙层级的学生,课件设计的重点要放在内容翻译上,包括文中生僻字的读音、字义,课外主题思想和句段意思等。对乙层级的学生,教师在课件设计中,要重视学生对文中启示意义的解读,设计适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对甲层级的学生,教师设计的课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搭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添加一些名人小故事,在带领学生拓展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具备的优良品质。总之,分层教案的设计,需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分层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整体效率。
(三)加强对学生的指引,调动学生的思维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主动转变过去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善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现状、个性追求相契合,通过问题跟进不断调动学生的语文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作用下提高学生对课外的理解能力[3]。比如,教师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在课堂上因被动接收知识面临的压力。以《陶罐和铁罐》为例,课外中的生字和生词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不过故事内容的寓意十分深刻。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口头讲解、图片展示等多种方法,详细为介绍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初步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阅读了课外以后,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陶罐和铁罐都埋在地下,它们是否会继续对话?它们分别经历了哪些故事?”在适当提问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参与思考过程。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当成课堂教学开展的线索,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课外内容形成深刻理解。
结语: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之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减重,作业减负但教学不能减质,教师需要落实高效课堂的构建,通过积极的引导,有效的方法,自主的探究,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拓展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并彰显出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松霞. “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2023,(05):68-70.
[2]刘逸. 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双减”政策的路径探析——以小学语文为例[J]. 教师博览,2023,(15):36-38.
[3]潘莲花.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与研究[J]. 教育艺术,2023,(0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