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摘要: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领会“课标”精神,人教版教材内容编排上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内容的选择上能够促进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迁移应用,内容组织和呈现上以核心素养为主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教材的编写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活动为导向,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1],强调从学生现有的化学认识经验入手,使他们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际情况中,体会化学的意义与内涵。教材的编写是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来领会“课标”精神,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2],即学生在“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四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二、编排体系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主要章节
义务教育化学学习的课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引领,最新课标中设置了五个学习主题,即“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人教版的章节层次上主要设置了十二个单元、三十四个课题、八个实验活动,其中上册有七个单元、二十一个课题、三个实验活动,下册有五个单元、十三个课题、五个实验活动。单元与单元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实质性的联系。教材编写层次鲜明、思路清晰,有很好的的衔接性。教材的编排基于学生发展特点,顺应社会变化,遵循学习规律,强调知识逻辑性。
教材的编写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修订而成,体现了以发展学生为本的理念,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人教版的教材编写是按照导入→空气→物质构成→水→化学方程式→碳→燃料→金属→溶液→酸和碱→盐及化肥→化学与生活的顺序编排的,是以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的优点构建教材体系,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化学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科学的呈现出来,突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联系。教材的编排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主线,通过熟悉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等特点,使学生感受化学学科来源于生活的学科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三、编写体例分析
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呈现应采用生动多样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的栏目设计,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又体现化学课程的生动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化学教材的栏目主要分为活动性栏目和资料行栏目为主,前者能帮助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空间,后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辅助学生探索未知[3]。基于此,梳理人教版的栏目信息和作用。
教材栏目的设置往往渗透着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版本特色,其呈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小栏目,以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使用教材[4]。人教版的栏目总共分为13项,栏目总数为242个,其中活动性栏目185个,资料性栏目57个。人教版栏目的设计体现了栏目设置的位置具有灵活性,呈现的形式具有创新性。栏目切入及相互之间的过渡和照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四、课程内容分析
4.1内容的选择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对新课标中内容标准要求的内容践行程度很高[5]。教材除了严格遵循内容标准规定的知识选择外,还加入了具体的方法导引,体现了对方法知识内容选择的重视。如:第五单元的课题2介绍了配平的常用方法是最小公倍数法,清晰地描述了配平的具体过程,通过方法导引的方式,能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促进学生更好的迁移应用。
教材除了严格遵循了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的内容要求外,还加入了自主探究课外实验的部分,彰显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化学学习要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也充分体现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的科学素养。如:第六单元课题3结尾部分以生活种的鸡蛋壳和醋为原料进行探究实验,以课堂内外学习化学的模式,能让学生更加关注化学原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用化学原理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
大部分教材中的内容都对课标中的内容要求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如:第五单元课题1在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时,还增加了定量研究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史;课标对溶液的内容要求“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有限度的,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教材在此基础上还单独介绍了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的稳定性、粒子直径的大小和用途。该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基础上拓展了新的知识界面。
教材还选择了许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第八单元课题三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学习中,利用实际的宝钢炼铁厂引出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反应的原理后,还以探究生活中最常见的铁制品腐蚀的条件为例子,以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这些知识的选择不仅增强了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应用相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迁移应用,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4.2内容组织
教科书内容组织包括宏观的教材体系结构和微观的具体知识结构顺序两方面[6],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实现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的有机融合[7]。教材体系是指教科书各单元内容的构成及其编排顺序[8];将人教版教材体系结构进行梳理,可知人教版的结构是以“单元-课题”式呈现。
4.3内容呈现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呈现类型有文字叙述、实验、插图、图表、探究活动、交流与讨论、知识归纳、习题、提示、注释、注意以及资料拓展[9]。
人教版教材大部分是以文字引入主题,并且绝大部分的化学史、实验情景均配有插图,一共有433幅插图,其中上册有275幅,下册有158幅。这些插图有实验装置图、实验注意事项图、实验现象图、统计图、概念图等等,方便教师进行讲解。[10]。
以实验为内容,教材编入有71个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更偏重宏观-微观-符合三重表征的结合,能使学生从宏观循序渐进走向微观,使学生在认识实验理论的基础上,又或是在实验之前能先认识实验仪器,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顺序。
每个课题后面基本都加入了习题练习,主要的练习题有判断题、问答题、调查实践、填表题、填空题、选择题、实验设计、连线题,总计编入212个,其中上册134个,下册78个。注释部分超过70%,便于学生解读教材,降低了教材自主学习的难度。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综合评述
人教版教材是一类渐进的过渡性教科书,比较符合我国师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体现出了教科书的发展趋势[11]。人教版的教材符合我国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内容设置来看,单元数较多,将知识散开,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展开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连成知识网络。人教版的章节编排是按照导入→空气→物质构成→水→化学方程式→碳→燃料→金属→溶液→酸和碱→盐及化肥→化学与生活的顺序进行编排的,是以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的优点构建教材体系,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化学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科学的呈现出来,突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的联系。
从知识编排顺序来看,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设计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和实验,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知识点分类详细,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结构性,但也能看出注重更基础性,开放性不大,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
从栏目设置来看,人教版教材重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设置了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化学前沿、化学史等资料介绍栏目,同时还设置了课外实验的栏目,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和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在课外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还设置了多样化的探究互动式栏目,体现了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从题目设置来看,题目类型多样化,其中问答题居多,体现了对学生归纳总结、表达交流、迁移应用能力的重视;在习题设计方面难度中等偏低,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郑长龙.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及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
[3]钱扬义,王祖浩.国内外初中化学教材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03(3):19-20
[4]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教育部.2001.
[6]王立秀.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2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8]赵红丽.日本高中《化学11》教材的分析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8.
[9]苟晓霞,张焕萍,栾芳.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类型编排对比研究—以人教版和沪教版为例[J].林区教学,2021.
[10]杨妙霞.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教材中实验活动的衔接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 . 2017.
[11]赵玉玲.3个版本《化学2》教材比较研究及教学建议——以“元素周期律”为例[J].化学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