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突发灾害条件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曹阳飞
  
应急媒体号
2022年3期
包头行政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60

摘  要: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形势复杂严峻,已经给整个社会带来灾难性的伤害和巨大的损失。在此背景下,亟需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为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引言: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发事故灾难形势复杂严峻。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统计:2021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地质灾害、低温冷冻和雪灾为主,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海洋灾害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67人,倒塌房屋16.2万间,不同程度损坏198.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73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340.2亿元。由此可知,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事业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需要,把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着力解决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短板问题,才能为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深刻认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1.满足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实践中需要更多既具备现代应急管理理念和知识,又精通应急管理专门业务和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适应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及时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实需要。

2.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国内外经验表明,由于应对风险能力强弱不同,各个国家控制灾害事故风险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如果能够构建应急管理专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批适应、服务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具有应急管理专业能力、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就能够较强的应对风险能力,预防、减少灾害的负面影响。反之,发生灾害风险造成的损失也就更大。因此,大力发展应急管理教育,探索并建立适应、服务于我国应能力急管理体系的教材、课程和培养体系,培养当前亟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够极大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

3.推动应急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现实需要

妥善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应急管理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与担当。应急管理人员是指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中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准备、响应、善后和改进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可分为核心应急人员和辅助应急人员。核心应急人员包括应急管理人员、相关应急管理专家和专职应急队伍;辅助应急人员包括志愿者队伍、社会应急组织等。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培养,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应急管理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及理论创新,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避免在突发性灾害事件中“小灾难酿成大祸患”。

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层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随着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特别是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不断增多,国家对于应急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在现实中,我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严重短缺、能承担特殊任务的拔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招录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留住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存在一定难度,这一现象越往基层越突显。

2.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人才总量增长缓慢,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社会化路子还未明显拓展,应急管理人才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准提高较慢,现有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利用不尽人意,使得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现有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在年龄、学历、专业、层次上存在断层现象。

3.部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偏弱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很强实战性的工作,要求应急管理人员具备一专多能及过硬的实战本领。应急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应对各种形式、不同级别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对于特定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其处置措施都不尽相同。但目前大专院校的应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以实现人员、行动、资源、信息的快速整合,及时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

4.少数应急管理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从长远来看,应急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是比较好的,国家也设置了很多应急管理学院。但是少数应急管理专业学生还未能正确认识应急管理专业的价值。应急管理部门是一个很累很辛苦的工作部门,对于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奉献精神要求很高。应急管理部门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应急值守,随时可能面对极端情况和生死考验,奉献很多、牺牲很大。这就导致部分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兴趣、意愿不足。

三、制约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1.从思想认识上来看,少数大专院校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够重视

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离不开大专院校源源不断培养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大专院校也要围绕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培养实用的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唯有实现应急管理领域供需双方的平衡,才能有助于推动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应急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少数大专院校领导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少数应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不够科学,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推动大专院校应急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2.从人才成长环境上来讲,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发展环境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从人才培养上来看,应急管理专业学科设置还不完善,应急管理专业的课程、教材、教师等还存在薄弱环节。从人才激励上来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政策激励措施还存在缺位,使得应急管理人才对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推动力较弱。从人才发展上来看,由于应急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在解决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和岗位聘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今后还需要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改进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职称晋升的途径、方法。

四、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加快大专院校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大专院校应急管理专业要科学制定应急管理专业人员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的专家由应急管理课程方面的行业专家、富有实践经验的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共同确定应急管理专业学习方案,注重与应急管理部门的衔接与沟通,着力打造应急管理人才示范性培养基地,加强应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应急管理技能的培养,通过开展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联合办学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使大专院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真正成为应急管理部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

2.搭建应急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

要打破学历、身份、年龄、资历、岗位职数等条件的限制,破格晋升职称和岗位聘用,积极选拔优秀的应急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攻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教育。鼓励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应急管理重点学科科研项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带动应急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成长。同时,充分引导和利用现有应急管理专业高层次人才资源发挥自身的“传、帮、带”作用,以此带动整个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

3.提升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实战能力

要紧贴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尤其要注重应急管理实战演练,把参与重大灾害事故调查处置、重要专项安全整治、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防等任务作为重要锻炼平台,在急难险重的应急任务中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同时,要紧紧围绕“全灾种、大应急”作战任务要求,加强复杂环境、极限条件下的应急实战训练,克服以前那种停留在纸面上和浅层次的理论学习,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应急管理技能、心理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确保面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时上得去、顶得住、拿得下。

4.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激励举措

要着眼于整个国家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探索出台应急管理人员职业保障和荣誉体系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物质激励和社会荣誉激励双重激励作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应急管理人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应急管理人才投身国家应急管理事业的热情和意愿,吸引大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参与到整个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中,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尽可能地避免或者减少由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突发事件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工农业和城市,受到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威胁。因此,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专业以及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为实现应该管理事业有序发展,必须要重视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实施一系列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留才的应急管理人才政策,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机制。相信在国家重视应急管理人才的大背景下,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我国必能突破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发展的局限,充分的发挥出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对于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华茂.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2):14—17.

[2]薛澜,王郅强,彭宗超,周玲.中国应急管理[J].中国应急管理,2011(08):12-17.

[3]卢文刚:中国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公共安全,2014(02):125-129.

[4]佟瑞鹏,赵旭,王露露,郭子萌,安宇: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展望[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07):1-8.

[5]程根银,耿兴银.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05):116-120.

[6]张文春.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2020(07):22-24.

[7]陈鹏宇,索柏民.政府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21(08):10-1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