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缺位”与“归位”:青年人才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既需要人才也成就人才。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振兴乡村、返乡创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青年人才返乡参与乡村振兴面临自身“动力”不足、外部“引力”和“推力”不足这三重困境,导致青年在乡村建设中的“缺位”。在分析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后,导致“缺位”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年群体思想观念存在偏差、乡村发展资源供给不足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因此,从青年群体自身、乡村、国家三个主体出发提出三条优化路径: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厚植乡土情怀;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现代现代化新乡村;汇聚多方力量,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集智攻关,助力本土青年“归位”,为振兴乡村、建设美丽的现代化乡村添砖加瓦,奉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振兴
一、青年人才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针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变化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规划。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背景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振兴,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既需要人才也成就人才。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吸引返乡大学生在内的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由此可见,青年在返乡创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振兴乡村的中坚力量。青年要勇挑重担、扎根基层,以知识服务农村,以实践反哺农村。
然而,在当前建设乡村的进程中,人才短缺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缺位”已然成为制约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每年有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离开乡村去往城市求学和工作,青年群体外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持续减少。“中国农村青年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有超过80%的农村青年选择外出流动,而选择留下务农的不到20%,究其原因,除了青年群体自身的主观意愿存在一定偏差外,在客观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乡村和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使得青年群体“不想回”、“回不去”、“留不下”,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面临青年“缺位”、老年人守村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乡村的良性发展。
二、青年人才难以融入乡村振兴的成因分析
1.动力不足: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偏差
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青年有“走出大山”、“跳农门”的愿望,这是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来看,青年群体通过接受教育以”走出大山”的想法早已根深蒂固,他们努力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回去服务和建设家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改变个人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手段。尽管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青年人才建设农村的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但很多青年人才并不是真正地扎根农村、服务农村,而是将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作为一个向上流动的跳板[2],总而言之,思想观念的偏差和束缚是导致我国青年缺席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情感认同的消失也是导致青年缺乏回归乡村的动力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冲击,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历史记忆出现现代性断裂,青年群体对日益衰落的农村文化难以形成共鸣,逐渐从乡村的“熟人”变成“过客”,较大的心理落差使得青年群体难以对乡土情感产生深层次认同[3],家乡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少,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
2.引力不足:乡村发展资源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经济、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资源较为短缺,基础设施不太完善,交通出行不便捷,无法满足青年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农村经济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较为不发达,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就业机会少、薪资不高、工作的晋升机会有限、创新活力不强,成为阻碍青年返乡的重要原因,即使他在城市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境地,也仍然会选择在城市奋斗和打拼,只有在乡村具备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就业条件时才会考虑返乡创业就业。大部分农村地区为青年人才提供的配套就业信息渠道很少,就业信息不对称和不匹配的问题不利于解决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此外,部分贫困地区只是完成脱贫任务,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的政策并未及时衔接跟进,鼓励、支持、引导青年返乡的人才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政策吸引力较弱,面临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
3.推力不足: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政府对青年在振兴乡村中的价值和作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特别是青年在建设新农村中是什么角色和定位、青年人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等议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指导意见。尽管制定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但从问题意识出发,针对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就业创业的政策数量较少且目标模糊、内容混乱、标准不合理、体系不健全,很少从农村的长远发展着眼,也缺乏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群体现实诉求的考虑,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不强。虽然我国乡村振兴进程在逐渐加快,但青年群体在各类政策、指导意见上出现的较少,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细化乡村人才引进政策,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福利保障机制。此外,高等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教育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在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服务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识不强,部分高校未能将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需求紧密结合,未能在农村与大学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的纽带。总而言之,要想吸引青年群体返乡创业,需要政府、学校等多方主体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激励青年人才服务乡村、建设乡村[4]。
三、优化路径:多方主体集智攻关助力青年“归位”
1.“改进燃料”: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厚植乡土情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青年在择业、就业观念上认为涉农工作是不够“高大上”的,不是“高端”的职业。首先,在尊重青年人观念多元化下,应加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人才选择回乡创业、带领家乡发财致富,很多真实的案例体现了涉农工作同样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甚至可以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青年群体要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学校的帮助,如人才补贴、税收优惠、社会资源、培育工作等,拓宽择业范围和就业渠道。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切身感受脱贫攻坚的成果,以基层优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激发、鼓舞学生积极投入乡村建设,让青年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土心”,助力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发展。最后,宣传现代农民的良好形象,强化青年对乡土的认同,厚植乡土情怀。人类作为一种拥有思想和灵魂的高等生物,是有历史记忆和乡土情结的,对于家乡和故土始终怀着最真诚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寄托,积极宣传有学历、有才干、有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的形象,构建温暖的乡村人际关系及和谐有爱的乡村文化氛围,以新乡贤、优秀基层干部为榜样吸引青年群体返乡创业就业,让他们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中。
2.“升级功能”: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现代现代化新乡村
尽管乡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程度成效,但还要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积极推动多元产业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共同发展。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应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吸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是特色产业的兴旺发达,其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特色农业,如葡萄园、枇杷园、樱桃园等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充分运用现代化“互联网+”智能平台,以线上直播、公众号推广等方式打造品牌产业。加大物力财力的投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在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技术园区,以政策补贴的形式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来乡建厂投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其二,挖掘本地的古村落、民族风情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一条“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道。以美化环境为着力点,吸引青年建设美丽乡村。具体而言,美化乡村生态环境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制定有效合理的垃圾分类、道路绿化养护、河流净化等方面的环境保护政策,完善健身、医疗、休闲、娱乐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舒适放松的生活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带头人,树立典型道德模范和精神文明号,推进最美乡村、文明村民等荣誉称号评选,严厉打击各种陋习和不良风气。此外,要重视搭造整洁的办公环境、学习讲座、培训深造机会等方面的软环境,让返乡的青年留得住、待得住,住得久。
3.“蓄积能量”:汇聚多方力量,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是极为重要的有生力量。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多措并举为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融入乡村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入乡村振兴事业,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等,鼓励地方出台人才下乡激励政策。从岗位拓展上看,可以在原有的驻村帮扶制度基础上,设计长期、合理、稳定的驻村工作机制以及人员聘用办法,创造一片有利于青年人才自愿落地、长期驻扎的就业创业环境,打造一支充满活力的驻村工作队伍。从引才奖补上看,要鼓励青年人才到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服务期限的,给予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考学升学优惠和公务员考录等政策。为自愿到乡村基层一线就业创业的青年设立特殊的岗位补贴和基本生活福利。同时,为吸纳青年人才就业的乡镇企业和小微企业给予更多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从事业发展上看,要为青年人才提供就业创业、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设立专项保障经费、设置专门岗位,推进农业技术技能、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切实推进高校教育链、青年人才链、企业创新链与当地的产业链相融合,以培育让青年人才可进入、可融入的特色产业为重点,形成产业吸纳人才、人才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源泉,李大钊先生在《青年与农村》重论述青年与农村的关系,强调青年回到农村的重要性,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时就坚定地意识到青年在建设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青年作为现代化的象征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革命事业进步。“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从而激励青年回到农村“去作开发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事业,”为建设家乡、报效国家作贡献。“今朝农村广阔天地,吾辈青年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因此,必须重视乡村青年人才短缺这一现实问题,从青年群体自身、乡村、国家三个主体的角度出发,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厚植乡土情怀;发展新兴产业,建设现代现代化新乡村;汇聚多方力量,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集智攻关,助力本土青年“归位”,为振兴乡村、建设美丽的现代化乡村添砖加瓦,奉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德庆.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职业价值观引导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2.
[2]朱亚坤.缺位、补位与就位: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探究[J].青年探索,2022,No.237(01):40-48.
[3]郑姝婷. 乡村振兴背景下H市农村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研究[D].湖南大学,2021.
[4]萧子扬等.“缺席”和“回归”:新时代我国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J].青年探索,2019(03):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