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措施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建筑物的数量也随之激增。在城市土地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地下空间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逐渐增多。但是从防火的角度看,由于地下空间的建筑结构与其他类型的建筑不同,再加上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其火灾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本文从目前的地下空间建筑的特点入手,分析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特点,提出了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措施,旨在进一步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下空间;灭火救援;火灾事故;建筑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也日益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下空间建筑物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多[1]。地下空间建筑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省地面空间,满足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需求。而且地下空间建筑在设计上可以充分发挥地埋建筑的优势,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地下空间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火灾救援的角度来看,地下空间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空间狭窄、通风不畅等特点,火势往往迅速蔓延,救援时间紧迫[2]。因此,探讨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措施对于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一、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主要特点
1.火势蔓延速度快,温度短时间内容骤升
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火势蔓延速度快。由于地下空间通常存在狭小的空间限制和较差的通风条件,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往往能够迅速蔓延。火灾产生的烟雾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迅速扩散和消散,进一步加剧了火势的蔓延速度,使得火灾的发展更加迅猛[3]。另一个特点是火灾中温度短时间内骤升。由于地下空间建筑通常采用密闭或半密闭结构,火灾热量难以散发,导致温度迅速升高。在短时间内,火灾能够使地下空间内的温度迅速骤升,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极大威胁。高温不仅可能导致人员中暑、窒息等危害,还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速火灾的蔓延。
2.烟雾毒性较大
当火灾发生时,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物等。这些有害物质在地下空间中很难迅速散去,导致烟雾浓度迅速升高,对人员造成严重威胁。再加上地下空间建筑环境的密闭性,火灾烟雾无法迅速扩散和消散,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空气流动和人员活动扩散到整个空间中,使得人员无法迅速逃离,并且吸入大量有害气体[4]。如果人们吸入了大量的一氧化碳,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窒息、中毒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的情况。
3.人员疏散困难、逃生自救难度大
人员疏散困难、逃生自救难度大也是当前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中的一大特点。首先,地下空间通常具有复杂的布局和狭小的通道。在火灾发生时,烟雾迅速弥漫整个空间,使人员的视线受到严重阻碍[5]。此外,燃烧产生的高温和有害气体会导致通道的热膨胀和烟雾堵塞,进一步阻碍人员疏散和逃生。其次,地下空间的自然光线和应急照明通常较为有限。火灾发生时,照明系统可能会受到破坏或故障,使得空间更加昏暗,进一步增加了人员疏散的困难。此外,有些地下建筑物没有直接的出口,只能通过少数的楼梯或电梯进行疏散。在火灾发生时,这些通道可能会被火势和烟雾封锁,使得人员无法及时逃离。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深度较大,逃生的时间和距离也相对较长,增加了人员的逃生难度。
4.火灾扑救工作难度较大
从地下空间建筑的固有属性来看,封闭性和通风条件较差等情况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地下空间建筑物中。当火灾发生时,燃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和有害气体很难排出,导致空间内烟雾浓度高,可见性差。这给消防救援人员的火场侦查和灭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得他们很难准确判断火灾的规模和位置,并且很难直接接近火源进行扑灭。其次,地下空间结构与正常建筑物相比结构更为复杂,包括各种管道和设备的交织,火势蔓延迅速且难以控制。火灾发生后,火势可能会迅速扩散到整个空间,使消防人员很难有效地控制火势,防止火灾继续蔓延。此外,地下空间中的电力、燃气等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扑救工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此外,地下空间的水源供应也是火灾扑救的一大难题。地下空间的供水和消防水源可能受到限制,水压不足或水源不稳定,使得灭火工作受到限制。因此,消防救援人员需要灵活运用灭火器、灭火器械等工具,采取合理的灭火策略和措施来扑灭火灾。
二、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措施
1.火灾初期科学自救
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发生时,火灾初期的科学自救是灭火救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火灾初期,人们应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自救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并尽量减少伤亡。首先,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应保持冷静,迅速判断火势和疏散路线。尽量使用安全通道和楼梯疏散,避免乘坐电梯,因为电梯可能会失去电力或被火灾烟雾困住。同时,要低姿态前进,尽量避开火源和烟雾,用湿毛巾或面罩等物品遮住口鼻以防吸入有害烟雾。当人们无法迅速逃离火灾现场时,应尽量寻找避难场所。可以选择密闭的房间,关闭门窗,用湿毛巾堵住门缝,以防烟雾进入。在房间内,人们应尽量靠近窗户或阳台,向外呼救,以便救援人员发现并及时救援。其次,人们在火灾初期也可以利用灭火器进行初期扑救。如果火势较小且没有明显危险,可以尝试使用灭火器将火源扑灭,但一定要确保自身安全,并注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果火势过大或烟雾浓度较高,应立即停止扑救,采取逃生措施。从整体上来说,火灾初期科学自救的关键在于冷静和迅速的反应。人们应时刻保持警觉,了解建筑物的疏散通道和灭火设备的位置,并熟悉自救和灭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外,加强火灾预防意识,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避免火灾的发生,也是科学自救的重要环节。
2.阻止火势扩散
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中,阻止火势扩散是灭火救援工作的关键一环。首先,及时关闭通风系统和空调设备可以有效避免火灾蔓延。消防救援人员应迅速查明通风系统和空调设备的位置,并关闭相关开关,以阻断火势的扩散途径。其次,及时关上门窗也能有效减少火势的蔓延。消防救援人员应在救援过程中留意建筑内部的门窗情况,并尽快关闭未关闭的门窗,防止火势通过门窗进一步扩散。此外,使用防火隔离带也是一种有效的阻止火势扩散的措施。消防救援人员应根据火势的情况,合理设置防火隔离带,阻止火势的传播,有效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合理利用灭火器材也是阻止火势扩散的重要手段。在火灾发生的初期,消防救援人员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初期扑救,防止火势蔓延。此外,合理使用灭火水源也能有效控制火势的扩散。消防救援人员应及时确定可靠的水源,并确保水源的充足供应,以保证灭火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合理利用防火墙和防火门也能有效阻止火势的扩散。消防救援人员应了解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合理利用防火墙和防火门,切断火势的传播,减小火灾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综上所述,阻止火势扩散是地下空间建筑火灾灭火救援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阻止火势的蔓延,才能有效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可行的排烟措施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地下空间建筑发生火灾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而这些烟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将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也为救援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而有效的排烟措施可以帮助消除烟雾和有害气体,提供更好的逃生通道和救援条件,减少人员伤亡。首先,建筑物应设计合理的排烟系统。排烟系统包括排烟管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口等组成部分。排烟管道应布置合理,通风效果良好,能够迅速将烟雾和有害气体排出建筑物。排烟风机应具备足够的风量和负压,能够迅速将烟雾抽出。排烟口的位置应合理选择,以便烟雾排出并避免二次污染。其次,建筑物内部应设置防烟门和防烟隔离帘。防烟门具有防火、防烟的功能,能够阻挡火势和烟雾的传播,保护人员逃生通道的安全。防烟隔离帘可以在火灾发生时有效地将烟雾与人员隔离开来,保持逃生通道的通风畅通。
此外,建筑物内应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和疏散标识。紧急疏散通道应独立设置,通风良好,方便人员迅速疏散。疏散标识应明确、醒目,指示人员正确的疏散方向和通道,避免迷失和堵塞。同时,应当加强日常的火灾救援演练工作,在火灾发生时,人员应按照预先制定的疏散方案和指示迅速疏散,并遵循消防人员的指挥。在疏散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电梯,选择安全的疏散通道。如果无法迅速疏散,可以寻找防烟门、防烟隔离帘等避难设施,保护自己的安全。同时,注意佩戴湿毛巾或面罩等防烟装备,以防吸入有害烟雾。
4.实施高效的灭火救援策略
消防单位在到达火灾现场后,应设立临时指挥中心,将指挥所设置在靠近地下建筑物入口的地方,以便实时了解火灾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防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需立即展开火灾调查,了解火势发展情况和大楼的总体布局。通过观察火灾现场和建筑设计图,可以初步了解火灾情况,并掌握消防通道和避难所的情况,为后续救援行动提供帮助。进入地下空间后,首要任务是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然后有序展开营救,优先保障被困群众的安全。除了消防救援人员外,还可以运用智能探测设备如煤气探测仪、温度探测仪等,判断有毒气体的种类和浓度,为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烟雾对健康和救援工作都构成威胁,因此,排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带有窗户的地下建筑物,应及时开启窗户,利用自然通风将烟气排出;在烟气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建筑物薄弱部位开通通风孔来加强排烟。除了自然排气外,还可使用自动排烟装置或利用抽油烟机对隔离区进行通风,以更好地进行灭火救援。
5.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在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是确保灭火救援工作高效进行的关键。首先,消防救援人员应与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及时派遣救护车和医疗人员到达现场,为伤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其次,与警察部门的协调十分重要,他们可以协助维持现场秩序,疏散人员和封锁周边道路,确保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与电力部门的合作也至关重要,他们能够切断电源并确保火灾现场的供电安全。同时,与自来水部门的协调也不可忽视,他们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供消防救援人员使用,以保证灭火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与建筑结构部门的合作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提供建筑的平面图和结构图,帮助消防救援人员更好地了解建筑的结构,以便灭火救援工作的有针对性进行。最后,与媒体部门的协调也十分必要,他们可以及时发布火灾信息,提醒周边居民注意安全,同时也能为灭火救援工作提供更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火灾防范意识。综上所述,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是地下空间建筑火灾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一环,各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同作战能够提高灭火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三、结语
在未来的发展中,地下空间建筑物的数量还会不断地增加,因此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工作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在救援的灭火救援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完善各类火灾预防措施,制定地下空间建筑火灾救援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吕刚.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措施探思[J].消防界(电子版),2022,8(04):102-103.
[2]杨凛.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的灭火救援措施[J].消防界(电子版),2022,8(02):119-120.
[3]张智博.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措施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1,7(24):101-102.
[4]赵波.城市地下空间火灾风险及应对措施探析[J].今日消防,2021,6(05):74-76.
[5]韩志军,吴建平.地下空间建筑火灾事故灭火救援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05):222+135.
作者简介:黄一峰(1993年2月—),男,汉族,四川自贡,本科学历,研究方向:灭火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