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医教协同”教学模式探索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刘晓培 耿崇岭
  
应急媒体号
2023年28期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228

摘  要:医教协同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该教学模式通过将学术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医教协同教学模式下,医学院与相关医疗机构、临床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学术交流和共同培养的良好机制。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教协同教学模式;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能力;综合素养;传承与发展

引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但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其地位逐渐被西医学所取代。尽管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许多挑战。为了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措施。近年来,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逐渐受到重视。

一、基于“医教协同”教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学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学科,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教育的改革,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亟需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学人才。基于此,以“医教协同”教学模式为基石,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得以确立。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不仅仅是传统医学教育的一次革命,更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将迎来中医学基础教育的全新篇章,为中医学的繁荣和发展描绘出美好的蓝图。

首先,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传统的中医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中医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忽视了与其他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1]。而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运用中医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传统医学赋予新的活力。

其次,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传统的中医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通过实践教学、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学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此外,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还包括推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一直存在着隔阂与矛盾,而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致力于打破这种隔阂,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通过引入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结合中医学的优势,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使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中医学人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学也需要与世界接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独特魅力。因此,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中医学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能力,为中医学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基于“医教协同”教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

(一)将医德教育贯穿全过程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中医学基础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石,更是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知识。在当前的医教协同教学模式背景下,将医德融入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德情操,更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2]。医德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医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传统的中医学教育中,医德教育往往是通过理论课程独立教授的,学生对于医德的理解常常停留在概念的层面,缺乏实践的锻炼。而在医教协同教学模式背景下,将医德融入教育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体会医德的重要性,从而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做到以医德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

例如,医德融入教育全过程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通过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医德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位患者的真实病例,让学生在分析病情的同时,思考医德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引发学生对医德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伦理和责任心。同时,医德融入教育全过程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伦理和道德困境,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会到医德对于临床决策的重要性。例如,在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病例和情况,提出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医德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伦理和道德问题。此外,医德融入教育全过程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责任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解决一些以医德为核心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医德,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共识和合作。

(二)多样化的实训方式

近年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秉持着“医教协同”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中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这一背景下,多样化实训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中医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多样化实训教学方法的实施,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实践运用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首先,通过模拟病例教学,学生能够在虚拟的临床环境中扮演医生的角色,针对不同的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从而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其次,借助临床实习,学生可以亲身参与真实的临床工作,与患者进行交流,进行症状观察与体格检查,积累实践经验,培养与患者沟通与共情的能力。而同台操作、技能训练和病例讨论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引入,更是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发挥到极致[3]。

例如,同台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实训教学方法。在同台操作中,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中医诊疗设备,并进行实际治疗操作。通过模拟真实的治疗环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掌握各项诊疗技能。例如,在针灸学课程中,同台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针刺技巧,理解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同时,同台操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灵敏度和耐心,通过反复练习,在操作中不断改进与提高,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的。另外,技能训练也是多样化实训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训练旨在通过模拟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例如,在中药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制剂操作、药材辨别和配伍实验等活动,掌握中药的制备和应用技能。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中药的理论知识,进行各种配方的调配,并进行观察与评估。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中药的制剂能力和药效判断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病例讨论也是一种常见的实训教学方法,通过病例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分析与解决疑难病例,讨论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出合理的观点,并进行辩证讨论和交流。通过与同学的互动与碰撞,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新宠。特别是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以“医教协同”的理念为基础,为中医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兴起,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之外,通过在线平台学习相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比,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交流和互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在线平台,学生们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实时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与其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观看实地讲解和实践操作的视频,提高对中医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线上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否则容易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其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教学技能和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此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确保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得到准确评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将学术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可以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医教协同教学模式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教学资源的分配和教学环境的提升。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医教协同教学模式,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靖,何平平,文敏,申倩倩,等.成人护生对“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的需求调查[J].教育现代化,2020(7):214-215.

[2]张俊俊,张晓云,贺鹭,等.医教协同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0(6):185-186.

[3]王元松,杨永洁,张代军,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创新与实践[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2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