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刘奎杰 孔繁婷 肖琴
  
应急媒体号
2023年29期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5401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我国高职院校改进办学理念与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梳理国内外职业教育推进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并汲取有价值的先进经验,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综述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同样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具备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融通,构建“全环境、全过程、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制造业技术生力军,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真正的成功,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 年 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也有广阔空间。[2]

2019 年 6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思想认知、体制机制障碍、现实困境,国务院印发了“职教20条”,教育部等九部门印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系列政策、措施、文件,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落实。通过对近年来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内涵研究。叶华(2020)从政策背景、内涵解析、要素构成、作用关系四个维度,对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内涵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他认为,德技并修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育德、修技,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融入的“意念、德性、技艺”等身心要素的融合状态,与大国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内涵一致;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劳动的结合,知识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结合,强调“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接受职业技能训练,取得一定工作经历,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培养模式。[4]

2.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的价值研究。梅亚萍(2019)认为,德技并修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育人”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化体现。刘宝民(2019)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主阵地。职业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有用人才”。

3.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研究。赵斌(2019)认为,通过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协同导向的校企关系、搭建育人实践平台、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培养体系等途径,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刘惠芹、王晓红(2018)从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的机制要素,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

4.省内研究现状。山东省构建了“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平台支撑、四级推进”的现代学徒制制度框架,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全面推进“校企一体、工学交替、双师育徒、岗位成才”的山东特色现代学徒制。[5]其研究成果、政策措施及典型做法有:

(1)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 培育工程。2019年1月4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决定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是指主要面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遴选、共同培育、共同认定,能够弘扬齐鲁文化、传承班墨精神、精修技术技能、勇于创新创业、发挥示范作用,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优秀职校学生。

(2)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山东省现代学徒制从2015年首批的20个项目试点起步,到现在已经达到184个,山东省教育厅积极推动校企签订实施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主体地位,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实现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

(3)部分职业院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滨州职业学院进行了“全过程、多元化、递进式”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日照职业学院进行了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二)国外研究现状

工学结合虽然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形式、模式有所差异,但却是各国职业教育都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其中又以英国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制比较典型,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国改革和改进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一,在教育教学方面,西方国家有专门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作为支撑;在管理体制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澳、加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性职业类院校都有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从而确保了校企高度融合,一体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落实;在工学结合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上, 明确规定实行“双师型结构”,一半以上的教学和管理人员是来自企业的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他们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具有实践经验,与企业联系紧密,作用不可替代;在教学方面,这些国家的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从而尽可能的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提供了制度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课程设计上实施模块化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性格特点和优长,自由选择模块进行学习,学校根据学生和企业需求,进行同专业学生分组轮换上课。

第二,在产业方面,用人单位在政策和现实利益驱动下,也乐于接受学生实践。一是政府鼓励产业接受学生实践,给与税收优惠,单位把工学结合作为一种利益模式,形成习惯;二是降低用工成本,在非核心非关键性低风险岗位,用人单位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其用工成本较低;三是保障了单位用工需求,西方国家人力资源价格昂贵,用人单位把接收学生实践作为招募理想新成员的途径之一。德国的双元制教学体制很好的把企业和学校、学生三者诉求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的能力,学生的起薪点、岗位匹配度和职业发展空间等就业指标很好验证了其双元制模式的成功。

第三,在政府方面,国家注重政策制定,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实践劳动,推进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社区大学在合作制教育模式的推动下发展较为成功,合作教育的模式兴起于20世纪初,是一种全新的工学交替模式。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在土地使用、财政拨款、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三、结语

对比中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我国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国内专家学者对“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研究非常少,成果并不多,课题研究的空间较大。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式大于意义,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实践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育人合作缺乏法律约束和政府部门的协调。德技并修重“技术”不重视“德育”现象严重。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不高,一些职业院校只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弱化甚至忽视学生的德育、人格、职业精神教育,“轻德育重技术重专业”现象严重。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支持系统不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体制、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教材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需要系统性支撑;在政府层面,要么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要么现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无法调动产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经费的匮乏、社会环境的滞后,也是导致工学结合落实不力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汪亭友,裴亚男. 论坚持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新时代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10-31.

[2] 赵蒙成,王洁.“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0-01-16.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4] 叶华.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渊源与育人机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25.

[5] 张展铭. 到2022年培育10万名“齐鲁工匠后备人才”[P]. 济南日报, 2019-06-23.

作者简介:刘奎杰(1974—),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烟台黄金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地方职业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研究(CX-001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