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长是孩子走向未来的导师和助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对其性格、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题组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结合已有的中职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依据及政策支撑,设计了《中职学校家庭教育现状调査问卷》。
本次调查主要研究高一新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332份。其中,家长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占全部问卷的53.31%;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占全部问卷的46.69%。
一、调查结果概况
本次调查显示,高一新生亲子关系总体融洽程度较高,绝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朋友关系。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比较关注,他们希望能够更多的学习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亲子关系在法律上指的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从调查数据上显示,93.54%的孩子都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人共同长期生活。父母作为监护与孩子同住一屋之下,能更好地负责孩子的日常起居和家庭教育,并能更多地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成长经历。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得影响作用是不同的。调查数据显示97.74%的家庭都是父母承担孩子的教育工作,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比较重视。但其中仅有41.24%的父母都参与了孩子教育工作,母亲一方主要承担孩子教育工作的46.33%远远高于父亲的10.17%,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大。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普遍认为与孩子交流有很大的困难。调查数据显示,有48.02%家长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怎样告诉孩子去适应社会,再就是36.16%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意见。
二、调查结论
1.父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大部分家长认同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对于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他们却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对国家家庭教育相关的文件政策所知甚少,超过30%的父母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反映了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不足。对于父母是否需要学校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这一点,61.1%的父母觉得非常需要,26.9%的父母觉得一般需要,7.8%的父母觉得可有可无和不需要,这表明父母们缺乏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信心,他们需要从学校得到专业的指导,内心难免产生焦虑。
2.亲子沟通频率有待加强,内容方式有待拓展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方式进行的调研中,发现学校定期举行的家庭辅导活动是以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为主要形式,有八成的父母表示曾参与过这类活动。但是,很少有父母参与到了家长开放日和亲子活动这样的教育引导活动中,这说明在家庭教育的集体辅导方式上,大多数的学校都是采用了传统的单一讲授式,很少有互动合作的形式。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沟通(如微信)、电话沟通(电话沟通)和校园访谈(面谈)是目前老师和父母普遍采用的个人辅导方式。究其原因,在于老师与父母对辅导方式的选择过于注重便捷与便捷,而忽视了辅导的成效。
3.家庭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方法需要调整
由上述研究发现,学校及教师进行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的机会均十分有限。这种家庭教育效率较低,反映了老师们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热情并不高,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方式的单一,现行的教育方法应该及时调整,否则难以有效解决各种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4.家校间沟通与合作需要加强
就家庭辅导人员的需要而言,有70.9%的父母期望由学校老师辅导,选择人数最多。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向教育专业人士表示需要,35.4%的父母希望有经验的父母担任辅导老师。。同时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呼声也有所体现,其中有部分家长提出了对驻校社工的需求,说明我校驻校社工已初步被家长接受,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效果得到家长肯定。
5.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多元化,需拓展科学、合理的需求
在教育指导时间方面,家长各种时间维度都显示出需求,非工作时间所占比重较为均衡,双休日的晚上最受家长青睐。这说明家长不希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影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愿在家庭教育方面投入太多。这就促使中职学校要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进行优化,使其更加合理和多样。
6.学生对前途感知迷茫,缺乏自我认同感,自信心需要提高
中职学生缺乏自信心会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首先,缺乏自信会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轻易放弃,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缺乏自信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调研来看,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规划,而在自我认知方面明显自信心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感。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快速转型期, 家庭的内外部环境也日新月 异, 家庭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作为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最为主要的机构, 被寄予了较高的期望, 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学校、 教师、 家长、 社会共同扬长避短, 共谋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