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研究
摘 要:当前,在产业升级改革背景下,通过深化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效融合,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改革进程,并妥善解决好 “两张皮”问题。此形势下,技工院校要想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向企业输送其切实所需的高素养人才,需要立足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因此,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变革自身教育理念,意识到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对策在专业教学中贯彻落实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培养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对此,本文基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对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学一体;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
一、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育理念特征。工学一体化模式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理念逐渐向密切联系产业、市场发展趋势方向转变,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学生发展需求。因此,基于工学一体化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的教学理念应该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实效性等特征。
第二,参与主体特征。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视域下,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由以往单一的主体逐渐转变为多元教学主体,即学生、教师、合作企业、当地政府等构成多元主体,各个主体之间会深入沟通,实现协同合作,其中,学校主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企业则负责向学生提供实现实习过程、实践指导老师。因此,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参与主体应该具有较强的多元化特征。
第三,教育方式特征。工学一体的视角下,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发生明显变革,由以往“重成绩,轻实践”,逐渐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全新的教育方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方式应该具备较强的层次性特征。
二、基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能够满足技工教育本质属性。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够适应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首要目标。所以技工院校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生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并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这表明技工教育具有“职业性”与“技术性”两种特征。工学一体需要以“职业”与“技能”为指导,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一目标,基于工作流程不断优化,注重工作情境的真实性,这与技工教育的本质特征相吻合。而且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根据工学一体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能确保专业教学与食品加工与检验人才需求相适应。
第二,能够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当前,教学模式改革是技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技工院校实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普遍面临着就业环境不适应、岗位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不高。要想妥善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需要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使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由此真正做到“工学一体”, 如此,技工院校才能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才能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
三、基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模式未能及时革新。部分技工院校在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时,主要还是在知识讲授为主,只是在课堂中引入几个任务案例,再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模式相对固定,而且实习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然而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是一门实操性和实战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企业员工”的角色开展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内化已掌握的专业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第二,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方面,当前多数技工院校的教师来自于普通高校,缺少实际操作的实践经验,更有不少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不够强。另外,“双师型”师资比例偏低,即缺乏同时具备“专知识”与“实战能力经验”的教师。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和技工院校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聘用的兼职教师人数较少,并且由于资金紧张、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很难将兼职教师长期留在学校内进行日常教学中。
四、基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策略
(一)科学优化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模式
在工学一体化教学的理念下,教师通过分析食品检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情况,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进行整合教学改革,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后实验,而是要以0BE为指导思想,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活动,通过利用各种食品检验任务来激活学生的主动提问、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要将案例法、角色扮演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高质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要求学生们按照说明书去做实验,应该与食品检验企业具体的工作程序相联系,在样品采集,样品制备,检验试剂配制,检查操作、报告撰写、结果反馈等每个环节,学生均需要全程参与。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对每次检验报告的生成过程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为他们进入食品检验企业后,能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中去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企双方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
目前,技工院校虽已建立食品工艺实训基地,但缺少大型烘箱、发酵箱、灌装设备、无菌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不能确保食品加工实习课程顺利进行,另外,实训室内所配备的教学设施也不够完善,仅能进行简单的实践教学,为了保证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应向企业寻求帮助,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切实完善实训基地教学设施与设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师与学生会参与到企业生产、研发等工作中去,为企业的技术攻关、新品研发等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使教师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为企业输送高素养人才。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技术骨干也走进校园,不断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此外,校企可以在企业内部共同搭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学交替的机会。同时,要加强与本地大的餐饮企业的交流,让学生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生产工艺及管理方式,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建设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提升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一直是技工院校所要开展重点教育工作,而完善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中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要根据企业当前对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学生认识规律、发展需求,针对性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第一,技工院校要和企业紧密协作,全面、深入地分析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特征与岗位实际需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工学一体的协同育人为导向,构建一套适合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二,技工院校与企业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也要对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规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要把发展他们的职业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追求企业的现实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本末倒置”。
(四)构建工学结合“新学徒制”育人模式
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要以与企业合作为主要形式,实行“企校双制、工学结合”的企业和学校“双师带徒”模式,来培育企业所需的新型学徒生。与技校共同组建了“企业订单班”,将企业中的专家、技术骨干派到订单班级中授课,从而使企业可以利用新型学徒来满足公司的短期雇佣需要,提前从学校中选拔优秀的实习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需要、学生就业意向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与企业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促使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帮助学生们在相关的企业中更好地工作,真正实现工学一体化模式,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五)建立健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评价
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例如职业素养需要对接企业文化、岗位需求等。此时,教师便可通过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并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指导。所以,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技工院校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多角度评价标准的新机制,形成多方协同的专业教学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技工院校可以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考评工作,交由在校教师完成,而专业实践能力个人职业素养等,则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考核,以此保证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符合行业的发展需求。此外,技工院校也应将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学习情况跟踪表、社会实践考核评分表等,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记录,改变“一考定结果”的旧模式。同时,在评价内容上,技工院校也应积极结合企业员工的工作标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总之,技工院校应结合食品加工与检验行业需求,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调整,以此对人才培养工作形成监督和指导作用。
(六)大力建设“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
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想要授人以渔自身必须先精通渔。因此,建立一批“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育人的关键。技工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师在每年7月至8月之间教学任务不是很繁忙,相对清闲,此时,学校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要求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修、培训,同时也可以参加企业项目开发中。这样,教师既能协助企业更好地完成项目开发,掌握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自身也能更多地了解到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操作过程、行业发展趋势、用人需求,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技巧。同时,教师也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们有条不紊地学习、工作,顺利地完成了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进而全面提升技工院校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的育人成效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技工院校开展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不仅能满足教育改革相关要求,也能推动行业发展进程。因此,技工院校可以尝试从以下环节着手:科学优化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评价,进而切实提高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企业真正所需的高素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昊.中职教育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 2019, v.6(83):308-309.DOI:CNKI:SUN:JYXD.0.2019-83-121.
[2]孙波.在技工院校食品检验实训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STSE教育[J].教育(文摘版):00282-00284[2023-11-04].
[3]刘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食品检验专业检验实训课程的应用与实践[J].职业, 2021(9):2.
[4]朱丹实,刘雪飞,吕艳芳,等.基于OBE理念的"食品微生物检验"虚拟仿真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 2021(12):4.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21.06.056.
[5]吕云云.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例[J].粮食流通技术, 2019, 000(001):35-36,48.
[6]黄高林,韩冬梅.产教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 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