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互联网+”背景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于云技遗App程序

张雨彤 潘成欣
  
应急媒体号
2023年34期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阔的平台,正深度联合传统行业进行变革,使传统行业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然而,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本文选取云技遗项目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探讨其方法、路径等重要议题,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

一、云技遗背景介绍与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社区、群体乃至个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和实物。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人类智慧与历史。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亟待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科技手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和互动性,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大众的保护意识。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们还可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形式,让更多人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推动“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如图1所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历来以国家力量为主导,如今正是积极的复兴态势。这些非遗文化深深根植于民族的特殊生活与生产方式之中,是民族性格和审美取向的鲜明写照。它们以人为载体,通过声音、形象和技艺等多种形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维系着文化的传承,成为“活”的文化传统中既脆弱又无比珍贵的一环。

鉴于这一发展现状,云技遗积极运用3D技术、VR全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逐步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更为人们提供了直接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的契机。云技遗的举措不仅强化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力度,也拓宽了文化传承的广度,为非遗文化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云技遗功能与服务

我们团队精心研发的“云技遗”项目,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衣、食、住、器、

文”五大核心领域,旨在系统地保护我国丰富的非遗文化。

在“云技遗”平台中,认证的手艺人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布非遗文化相关的文章与视频,使学习者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非遗技艺。通过对数据的整合,我们为学习者提供了线下体验馆的学习机会,这既提升了地方知名度,促进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学习者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验以文字、视频等形式分享在云技遗的社区板块,通过传教者与受教者的互动,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迈向新的高度,实现相辅相成。

“云技遗”作为非遗技艺的继承与弘扬平台,其内容功能设计独具匠心。平台分为“了解、学习、传承、振兴”四大板块,每个板块都承载着特定的使命。在“了解”板块,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或文章深入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材料和组成等信息;在“学习”板块,借助先进的3D技术,用户可以直观地学习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在“传承”板块,用户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作品与成果;在“振兴”板块,我们致力于振兴传统技艺,为手艺人和体验馆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云技遗”在功能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用户体验和学习需求。我们将传统技艺细化为“衣食住器文”五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涵盖了丰富的非遗内容。同时,利用VR全景技术展示体验馆或旅游地点,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非遗技艺。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学习体验,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云技遗以其独特的架构和功能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三、云技遗SWOT分析

云技遗——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平台,其市场表现与战略定位可通过SWOT分析进行全面审视。

优势分析:云技遗软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独特的专业定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承者与学习者的互动平台,有效满足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软件整合了丰富的非遗资源,并运用先进的3D立体、VR虚拟现实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沉浸式的非遗文化学习体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劣势分析:首先,由于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云技遗的市场知名度相对较低。其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特定的受众群体,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规模。

机会分析: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提升,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云技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也为云技遗软件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威胁分析:市场竞争加剧是云技遗面临的一大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同时,技术风险也是软件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在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方面,需要加强技术防范和风险管理。

综上所述,云技遗软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也面临着市场知名度不足、用户群体限制、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风险等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云技遗软件应充分利用政策和市场机遇,加强市场推广和用户拓展,同时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需要我们的传承与保护。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非遗文化正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此,我们策划了云技遗项目,借助现代科技,打破时空界限,传递这份无价的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民间音乐、舞蹈、口头传统及节日等,旨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学习并参与非遗传承。云技遗不仅是传承平台,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通过与传承者、专家学者的互动,我们将丰富平台内容,促进非遗广泛传播。我们已完成项目策划与立项,深知非遗保护需社会共同努力。因此,我们期待与各界合作,共同为非遗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

相信通过云技遗,更多人将了解、保护、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基,书写新的传承篇章,让文化之光照耀未来。

参考文献:

[1]程子桐.“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J].新楚文化,2023(32):88-90.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2.027.

[2]刘天姿,史琳蔚,杨东哲.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推广路径研究——以南京云锦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8):161-164.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40.

[3]王朝晖,陈成琳,朱乾锋.“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新媒体研究,2019,5(13):46-48.DOI:10.16604/j.cnki.issn2096-0360.2019.13.025.

本文系:创新训练项目,云技遗APP——非遗技艺继承弘扬平台课题,(编号S202314037103)的成果论文。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