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沟通模式的关系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高中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由于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学习压力和外界影响的双重作用之下,导致部分高中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此阶段学校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之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正面作用,教师要和家长主动沟通学生近期情况,家庭之间沟通交流模式需要不断调整,高效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家庭沟通交流模式。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家庭沟通
在当前社会中,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中学生面临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高考之下的巨大压力,人际关系之间的复杂问题,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教育并非只有学校的责任,还包括学生家庭父母的责任。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沟通交流模式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基于此,本文将从家庭沟通交流方式为切入点,探讨其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促进开放和诚实的沟通模式
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对高中生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而应该重视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实践体验,其中家庭环境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佳场所。首先,父母需要积极营造一种平等,互相尊重的交流状态,引导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情感,而并不只是一味听取父母的说教,当学生勇于开口想要表达内心想法时,父母要给予孩子正面鼓励,不要指责或贬低;其次,父母可以针对现阶段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身观点,比如,你觉得你自己最近的学习状态怎么样?或是在和朋友交流沟通中有没有遇到矛盾?这种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有效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被尊重;最后,父母应该为学生树立公开真诚的交流沟通方式,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部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耐心引导孩子坦诚说出内心想法,不要单纯教导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坦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沟通环境,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制定并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展开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班会,主要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重点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积极采用活动式、情境式班会课程,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活动,放松身心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1]。
二、创设无压力的沟通环境
学校对高中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逐步养成正确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也会对家庭沟通模式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自我认知,促进学生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中表现出积极态度,自我认知清晰的学生,能够将自身情感需要和观点意见坦诚表达,从而使家庭采取更为坦诚的交流方法,初步建立亲密的家庭交流模式。另一方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社交能力培养,既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处理人际关系,还包括处理家庭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逐步学会聆听、表达、处理冲突的技巧,各种交流技巧都能够应用于家庭交流之中,有助于家庭之间由去权威和回避交流方式,转为更公平健康的交流模式。在家庭与父母交流过程中,高中生面临学习压力,家庭冲突等多重压力与挑战。假如学生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运用于家庭日常生活交流之中,就可以使家庭成员以坦率态度对待并解决各种压力与挑战,家庭交流方式会发生质的变化。在家庭层次上提高学生父母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切实有效的改变家庭沟通交流方式,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创造安全无压力的交流环境,作为家庭有效交流必要的条件。父母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交流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情感,不要对学生意见、思想做出否定或批判[2]。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看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还能体会到家庭对自身的重视。父母在与高中生进行沟通交流时,要避免急躁、焦虑或压抑,而是要时刻保持冷静,敞开心扉。另外,父母注意不要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干预打断,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轻松的交流环境,选择舒适安静的环境召开家庭会议,开会期间关掉电视机和移动电话来最大限度的避免外界事物干扰,集中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
三、培养有效的反馈和倾听技巧
家庭交往方式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家庭交流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来看,创设开放性的家庭交流是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家庭内建立亲密交流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表达自我,加强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另外,开放式、相互尊重的交流模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解决冲突问题,从而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进家庭交往方式。在家庭交流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回馈与聆听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效率,缩短双方之间认知鸿沟[3]。要做到这一点,父母要学习积极地聆听,尽量不要打扰学生观点表达,与孩子产生共情,聆听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灵倾听感受,在积极聆听过程中,父母能够理解高中生心理状态,增进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与此同时,父母要学习给予积极回馈,这就需要对学生意见表达的理解表示赞同,例如:“我明白你的感觉”、“我也有同样的经验”,积极性语言与孩子之间产生共情,引导学生在未来能够主动表达内心矛盾。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对高中生家庭交往方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初步的探索,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与促进亲密关系。家庭成员要主动承担聆听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身想法,建立高效的家庭沟通交流模式。家长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真诚、轻松的交流氛围,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健康社交技巧及应对多变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许凌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学周刊,2024,(05):74-76.
[2]陈振东.家校共育构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J].高考,2023,(33):162-164.
[3]范文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沟通模式的关系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