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互联网+”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徐梓萌 高宇巍
  
应急媒体号
2024年10期
黑龙江工商学院艺术与传媒专业 黑龙江 150500

摘要:由于非遗传承必要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非遗的传承存在诸多挑战。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离不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互联网+”与非遗传承高度结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渠道和空间,让非遗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非遗传承;互联网+;望奎皮影戏

一、非遗传承的现状

1.传承人年龄较大

“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这句话完完全全概括了,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当前,最令人担忧的是,非遗的传承人基本上老年人居多,为避免后继无人的局面,非遗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在中国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中,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40岁以下的仅占0.64%。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使对传承人的培养无疑是重中之重。唯有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浇灌历史风沙中的传统文化之根,那些得到时间验证的传统文化之美,才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2.传承方式守旧

中国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特殊选择,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非遗都是以“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模式进行世代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就导致了极大的弊端,不仅传播方式封闭,还强调了祖传技艺的私密性,限制了更多好学的人去学习和创新。这种传承上的极端狭隘思想,也在客观上导致了一些传统工艺技术的失传。

3.缺少年轻群体的支持

面对日益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年轻人更热衷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于需要沉淀下来学习一门技艺逐渐失去兴趣。一方面社会对非遗传承的认可度不高,年轻人很难通过传承非遗文化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工作成就感,获得生活的经济来源,从而放弃这个职业。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群体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造成对传统文化没有情怀,缺少文化认同感。

二、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1.缺少社会关注度

非遗传承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程度不足,导致大部分人对非遗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自然很难意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价值。直到现在,我国依然有许多非遗技艺由于历史保护的缺失,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单。如今,我国的非遗文化传播的手段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媒体,依赖电视进行传播。但大多年轻人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较少,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赖新媒体的手机,电脑等,只有增强非遗传承在新媒体的影响力,才能使更多人了解非遗传承。

2.传播手段单一

非遗传承的传授手段主要依赖线下当面的教学,又对非遗传承的宣传手段不足。导致许多对非遗文化感兴趣想要学习的年轻人,不了解联系非遗传承人的渠道,更不了解如何进行学习。因此,繁琐的寻找非遗传承人,成为了年轻人想要学习非遗的第一个门槛。许多对非遗感兴趣的年轻人,由于不了解,联系不到非遗传承人放弃了学习非遗的机会。

3.产业化程度不足

进行合理的产业化有助于非遗传承的发展,非遗的产业化,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对于适合产业化的非遗项目,政府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通过产业化,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经济的大力发展。

例如,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中的苏绣。过去,一直走纯艺术化的道路,基本不面向大众销售。如今,他们把重心面向大众市场,推出了时尚服饰系列、床上用品系列等,面向普通百姓。同时苏绣也走出国门,到欧洲等国家展览宣传,把市场越做越大。苏绣通过商业化的运作获得民众的认同,从而产生利润。再如,泥塑产业也获得了可观的成就,打造了泥塑产业园,同时设有泥塑文化艺术馆。如今,在高密泥塑产业园的泥塑展览馆里,便可见到文化产业面向大众的创作成果,一排排陈列的泥叫虎虽造型相同,但却披着不同的“花衣裳”,表达着不同的主题内涵,体现新时代特色。

“非遗”项目通过市场获取经济或实现其价值,是一些适合产业化的项目与生俱来的特点。无论是偏向大众消费的“非遗”项目,如常见的工艺品,年画、剪纸、风筝等,还是小众消费的高端产品,如云锦、玉雕、木雕、木作、花丝镶嵌等,无不通过市场而实现其价值。但市场还不是产业化全部,或者说,市场仅仅是通向产业化的第一步。真正实现产业化是生产加销售两个领域的链接与整合,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三、“互联网+”非遗传承的必要性

1.“互联网+”扩大传承范围

近年来,非遗文化传承逐渐数字化科技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尤其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日渐成熟,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奠定了不小的优势地位。互联网应用在非遗传承之中使更多接触互联网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通过互联网非遗文化传播的范围得以扩大。将非遗传统的传承方式发展成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

2.“互联网+”丰富传承形式

互联网不仅扩大了传承的范围,还丰富了传承方式。很多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在线直播、短视频带货等形式,将传统的非遗技艺搬上短视频平台。例如,前受欢迎程度最高的10项非遗为:相声、黄梅戏、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京剧、豫剧、越剧、象棋、狮舞、烤全羊技艺、秧歌。在短视频平台的“非遗合伙人”“看见手艺”等计划的助力下,2021年全年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伴随着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革命和信息文明时代来临,数字技术正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3.“互联网+”提高传承效率

对比非遗传统的传承方式,互联网的融合有助于非遗提高传承的时间。传统的传承方式一个非遗传承者只能面对面传承给几个徒弟,而如今在互联网的无时间、空间的限制下,达到了高效率的传承方式,为非遗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4.“互联网+”保护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以高效的信息传播技术成功搭建非遗文化传播网络空间,展现了“互联网+非遗文化”传承的系统性、有效性、广泛性和交互化等特征,弥补了之前传统文化传播空间的不足,使非遗传承打破时空局限,更具明显的传播动态性。互联网对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平台,构建非遗传承的新业态。伴随着VR技术,三维建模仿真技术,.建设非遗文化数字平台,拓展非遗文化传承路径。例如,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的线上博物馆。又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有历史损伤的文物进行修复,再现它的历史样貌。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非遗传承模式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要结果,在不改变传承原生态的基础上,催生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形态,集中表现在非遗文化的传播场域和形式、非遗文化的传承内容和主体等方面,有利于实现非遗文化资源共享、促进民族文化广泛传播、提升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和建构民族文化传承共同体等。

四、“互联网+”非遗传承的可行性

1.“互联网+”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的技术不断成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技术条件。使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远程的师生互动等,丰富了教学方式。依赖互联网技术,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文化。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大势所趋,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消费需求,也能够让非遗项目“活起来”、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

2.“互联网+”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平台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拉近了非遗工艺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充分展示出非遗的文化内核和工艺,有助于产品的销售,揭开非遗“神秘的面纱”,符合当前时代的进步和潮流。让非遗多样化、定制化,实现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缩短了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也推动非遗产品顺应时代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勇于创新。

3.“互联网+”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数字化的保存技术

在健全保护非遗传承体系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政策下。互联网成为合理保存非遗文化的载体和空间,是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手段。但并不能作为治本手段,通过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总、宣传,最终被大众和市场所接受,才能产生良性循环继续传承下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平台,以保护的方式探索,通过数字化经营,达到真正的保护文化核心技艺和底蕴上。

4.“互联网+”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商业化的新机遇

“互联网+非遗”,让非遗品牌与消费人群有着更直接的联系。先前,非遗工艺品的销售渠道都是通过外贸公司,与消费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判断是哪些人购买了这些商品,也不能够做出商品的创新和调整。直到现在,通过互联网的链接,可以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把产品和服务做的更好。随着传统文化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里,非遗传承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综上所述,“互联网+”非遗传承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互联网为非遗传承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机遇,扩大传承范围,提高传承效率,并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商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但也需要注意,在商业化获得更多机遇的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和历史意义。

五、“互联网+”在望奎皮影戏中传承与发展的应用策略

借助“互联网+”的时代的新机遇和新平台,构建网络资源整合、建立品牌形象、拓宽传播渠道、发展非遗产业。能够帮助望奎皮影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文化存储和文化传承。

1.进行数字化的展示和存储。

保存现有望奎皮影戏的曲目,加强信息的完整性保护。在后期的教学中,可以利用3D技术,将望奎皮影虚拟化、数字化。如利用图像处理、音频处理、数字动画等技术,将皮影元素从图像背景中提取出来,同时保留皮影的镂空效果。根据原始采集的剧目素材实现望奎皮影戏的经典曲目,在数字动画中再现。数字化的艺术形式及镜头语言将原有的剧目进行凝练处理,使剧目的节奏更加紧凑,更适宜传播。使无论在哪个地域的观众都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学习到望奎皮影戏。提供视觉享受和精神感受,能够有效的提高望奎皮影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

2.开展线上教学和互动活动

开设公共课程,组织线上教学和课题活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与传承者随时随地互动交流,在线学习等。利用视频会议、实时直播等形式,实现线上授课。通过对非遗传承人非遗总体认知、技术原理、新媒体认知、运营及电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广阔的传承空间,更大的发展空间。让即将消失的技艺,借助科技的力量走进千家万户。

3.进行望奎皮影的线上推广和商业化

望奎皮影作为“江北皮影”的代表,于201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民间走向世界。在不改变传承文化内核下,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望奎皮影戏的线上推广和商业化。通过建立官方网店、合作电商平台等,销售望奎皮影戏相关的商品,如手工艺品、书籍、音像制品等,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商业价值。

4.树立望奎皮影特色品牌

根据望奎皮影的自身特色,注册商标,建立独特品牌。与文创产品相结合,让陈列博物馆橱窗中的皮影文物,以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皮影文化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发展策略,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望奎皮影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合适的应用策略,确保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总之,望奎皮影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小众的活态文化遗产,需要符合当前社会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将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传承、发展下去。要抓紧“互联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带来的新契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形势、新技术、新发展,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青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莹.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福建省N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20):74-77.

基金项目:“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遗。项目编号:X2023133001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