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王晓磊 陈元龙 耶建宁
  
应急媒体号
2024年8期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汉中市 723102

摘  要: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进入到低空经济、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交通等新兴行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成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路径。本文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视角出发,对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研究,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无人机应用技术

引言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指出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

无人机应用作为新兴行业,当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提升至战略新性兴产业的高度,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走进大众视野。因此相关高校和职业院校关注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紧抓发展机遇,为无人机行业培养专业性和创新型人才,通过与无人机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实现协同育人,为行业提供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无人机产业发展快速,行业应用广泛,产品设备迭代周期短,诸多院校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就业市场拓展不足,针对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使得学生校内课程教学与行业新技术应用有所脱节,毕业生进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后,无法满足企业的技能人才需求。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不足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航空技术,机电技术,电子技术,通讯与导航技术等相结合的专业,因就业涉及到航空器制造生产、航空测绘、影视拍摄、农林植保、消防应急、智能巡线等行业,受专业师资因素制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不能满足诸多就业方向,不能完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企业实习条件投入不足

诸多高职院校受招生规模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小和实习企业拓展数量不足等因素,无法购买昂贵的工业级无人机设备,和数量较多的消费级无人机投入学生实践教学,还存在大量先进设备摆设展品,不能应用在学生实践教学拆装维修,由于校企业合作机制不健全,使得学生无法在企业实习岗位得到技能提升,使得专业发展走向瓶颈。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协同育人

在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与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效果的提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双方通过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合作协议》和《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书》,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班,冠名班联合培养方式,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了企业文化和实习生产设备,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实现专业设置对接行业需求、岗位能力对接教学过程、课程体系对接企业需求、竞赛培训对接实践技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素质。学生到企业实习过程中,可以与企业共同参与到无人机的研发、生产等活动中,通过工作岗位的轮岗实习,对专业知识再复习强化,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实现教学师资实训资源的共享。以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作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实施单位,先后与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金城无人系统有限公司等航空优质军工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累计输送百余名优秀毕业生从事军用无人机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众多学生已经在企业成为技术专家和骨干。

(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从产教融合的背景出发,高职院校可以将航空行业和地方产业的发展规划作为依据,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岗位技能需求,校企双方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活动中,通过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课程体系的对接,将其融入到整个校内外教学实习过程中,形成更加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的教学活动进行中,为了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还需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思政教学、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针对军用无人机生产、民用无人机应用等不同行业场景开设一定的专业拓展课,融入思政教学元素,使学生掌握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教师可以将岗位工作能力等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开展更好的专业教学活动,通过对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技能竞赛平台知识模块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无人机组装检修,电子装配技术,三维软件建模,民用无人机飞行操控等,通过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开展,更好的培养专业人才,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对实训内容、课程标准开展动态调整,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完善校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技能竞赛和无人机驾驶员考证训练对专业建设的引领和对实践教学水平提升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互聘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技术社会服务能力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双方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度参与企业进行研发生产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优化教学活动,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更好的进行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通过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从而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探索建立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以及校企互聘双向挂职锻炼的管理机制,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横向课题联合研发,工学一体化教材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等工作,还能解决地方行业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行业技术瓶颈。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技能专家,大国工匠进校园等讲座活动,提升师生对行业新技术发展的认识高度,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兼课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理论实训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得到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特有工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发挥航空工业产业优势,将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将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学校层面聘请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爱生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100余人,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获批陕西省人社厅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启动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建设项目,依托工作室为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教学过程

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建设,构建校企共育人才的新模式,探索科教融汇的新路径,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以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建好专业,把专业链和产业链紧密对接、真正融合起来,要通过建设校企合作产教共同体等形式,把学校设置的专业与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紧密相联,让学生步入社会就能施展才华。要建好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的课程要紧密地结合产业发展而设立推进。产教融合,“教”的课程必须服务“产”的需要,学生所学课程要能使其在实践操作上实现质量跃升,学校教学要和企业技术发展努力同步,不仅让学生在学校看虚拟仿真,还要到企业生产一线看过装置、看生产线、看生产流程,从实践中积累扎实技能。

在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需要将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无人机装调实训室、模拟操控实训室、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实践教学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包括校外顶岗就业合作企业,校外大学生活动基地,通过无人机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发挥服务行业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创新创业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利用校企双方资源的优势,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专业教学活动,例如师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到无人机产品生产制造,无人机国土测绘,无人机河道巡线,无人机农林植保等工作,在实践中迅速提升专业能力,利用航模科技社团提升学生对航模和无人机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借助各类航空科普展演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所需技术发展作为依据,对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创新,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活动中,企业兼职教师通过线上教学活动的实施,真实还原生产工作场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在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共享线上教学资源,通过校内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的融合,开展双向结合的考评制度,制定学生企业实习管理办法,更好的开展实习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方面出发,对教学内容加以完善,从学生的入学开始,借助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扎实的实践能力,推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

(五)调整评价机制,保障育人效果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活动中,评价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需要注重实践考核机制的构建,将企业与行业的人才需求作为标准,对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其中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参与到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推动日常阶段评价的融合。

学校需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使专业教师作为主体,企业技术人员发挥辅助作用,开展更好的评价。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可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能力等进行评价,推动教育性与职业性相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多院校应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可以构建更好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为无人机应用行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专业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卫国,黄晓荣.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10):61-64.

[2]余洪伟,贾景生,付梓轩等. 基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无人机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 科技风, 2023, (25): 29-31.

[3]雷艳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山西青年, 2022(19):139-141.

项目编号:2024SZX406   产教融合背景下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