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审视与优化路径研究

陈拥滨
  
应急媒体号
2023年35期
福建警察学院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7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在思政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拓展了教学方式,有助于开展更好的教学评估。在实际的思政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论述了人工智能时代下思政教学的内涵,推出了具体的教学优化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困境;优化

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多数发展困境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政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困境,必须从时代发展出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伴随着智能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高校思政教育朝向内涵式发展。

一、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的内涵

高校思政教育属于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规划自身发展,并解决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思维领域和社会实践存在的矛盾,加深对社会本质的理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简单来讲,注重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属于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将实践性划归于现实性和有效性十分重要。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主客体关系、教学资源等,相较于以往增加了实践性,呈现出创新发展态势。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群众的生活参与度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有所上升,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法发生了转变,开展了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当其关系朝向多元化内涵式发展。

随着生活元素融入到思政课程中,相关教学目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中学生的个性化日益凸显,对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认知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转变,为社会交往、行为分析等活动提供了较强的支撑。

(二)教育环境的多元性转变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高校的思政教育环节,信息技术突出表现在数据的计算、反馈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等方面。其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各项学习活动进行分析,在思政教学环节融入大量有效数据,教学环境呈现出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从教学的内容出发,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探寻人类文明的实践过程,发现当今时代生命的价值,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思政学科的整体探究性以及实践指导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丰富教学资源,加强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从理论基础转变为具体实践,挖掘出思政元素存在的关联性和隐匿性,同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实践层面出发,可以通过分析数据,从而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信息技术可以充当数据库、学习助手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驾护航,推动思政教育的多元化转变,显著增加了数据技术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思政教学环节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实现教学方式、工具等方面的转变。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思政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缺少价值理性

当前的教育行业,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多处于数据分析的初期,这种原始的数据导入、统计分析等为主的运算模式,常常忽视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调研,发现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环节,在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思政教育具有的特点,在实际的感知指引中呈现出较高的复杂性,在教学环节利用简单的量化、数据分析等方式,没有打破虚假观念,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分析不足,存在技术和教学的偏离。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需要明确教学本质,具有充足的价值理性。

(二)技术更新带来风险

在人工智能的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朝向双主体转变,其中教师由教学主体转变为互动的参与者以及教学的引导者,利用新技术可以更为直观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爱好,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技术的更新往往具有两面性,既推动了教学的发展,同时对个人隐私产生了侵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的使用,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同时为其带来一定的技术风险。首先是信息安全问题,在思政教育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包含了信息的生产、传递等过程,并将其融入相关数据库,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往往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阻碍。使用新技术收集学生的相关数据,存在个人隐私问题,其中涉及的家庭情况、心理等内容使学生的个人信息透明化,其个人隐私更容易受到侵犯。其次是技术的约束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包含积极的一面,同时存在消极的一面,其中“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导致学生接受较多的单一知识,对学生的判断能力产生了阻碍,导致极端思想的出现。

(三)教学资源的供需问题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意识形态开展的。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减少了公共性话题,并丰富了个性化特征。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全面融入到实际教学环节,但是教学内容与资源的碎片化,阻碍了教、学之间的交流。

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同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注重教师和学生有关教学资源的共享。首先,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相关教学任务的教师,同时挖掘教学资源离不开社会、教学机构等多方面的帮助。但实际情况却是各平台之间的交流不足、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以及缺乏深度加工,该技术具有的线性发展特征无法对思政教育进行有效支撑。其次,数据是对事实的客观陈述,是通过精准计算和分析得出的,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通过开展精确的计算和分析,使人们接受的信息数据属于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信息技术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容易造成信息源的封闭,使相近的个体逐渐成为闭环群体,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政治、文化等公共性话题的关注,导致师生之间存在隐性的资源屏障。

三、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抓住这一机遇,突破思政教育面临的实际困境,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挥其优势,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显著提高。

(一)实现数据的共享,实现信息的智能联通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是具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需要进行智能创新,突破信息壁垒,最终实现智能联通。首先,高校需要加强信息的统筹安排意识和能力,加深对相关价值的认识,从教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其次,搭建统一标准的平台,不断提升数据库的建设力度。虽然存在资源分配上的差异,无法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但在高校内部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相关成果,搭建完备的思政教学体系。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加强思政教学的基础,为相关数据挖掘创造必要条件。具体来讲,高校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寻找突破口。如教学数据、教评数据等。同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避免由于系统漏洞而出现较大损失。最后,需要打破校内组织之间的屏障,使信息共享常态化。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学院、社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主要的活动场所,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司函〔2021〕7号),学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实际的活动环节,展现出的生活轨迹、实践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应用于日常的学生研究中,通过以上过程,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同时起到丰富学术研究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机制,更好的应对技术风险

为了更好的应用新技术,需要形成健全的机制,为了更好的使用新技术,应对该技术带来的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包括信息安全以及应用机制。首先,完善思政教学环节的信息安全机制,形成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监测。在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中,需要对数据库、信息的传递等环节进行精准把握、动态监控,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上报和修复。保障在思政教学环节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其中的传达方针、路线等更为准确。其次,完善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机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的相关需求发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优化应用机制,改变“信息茧房”效应,通过减少推荐算法在思政教育的应用,避免“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在实际的思政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拓展应用通道,为思政教育提供驱动力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大技术跃迁,它能够通过理解和学习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拓展其应用通道十分必要,加强技术与教学场景的融合。首先,政府需要增加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力度、范畴,确保其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使新技术更好的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教学的发展。同时,政府需要支持高校和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建设合作示范区,明确支持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教学环境,搭建智能教学平台,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在校企合作中,政府充当纽带角色,在企业同校方的合作中实现供求的连接,加强技术与人才的联系。其次,高校需要推动技术和场景的融合,在高校的实际应用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较多,如虚拟教师、人脸识别等,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大多数为了符合练习、解题等方面的需求,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念引领作用重视程度较低。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推动创新,从思政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出具有思政特色的教学设备,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提高知识的探究热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智能效力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组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首先,教师需要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对自身身份有所认同。教师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在实际教学环节,充当学习的分析者,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指导,注重其心理感受的变化。其次,需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辅助,可以通过讲解基础知识,拓展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有效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落实素质教育。为此教师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具备较强的教学策略能力,可以灵活使用新技术,并利用该技术开展更好的教学活动。高校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使其熟悉人工智能教学方式,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掌握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可以在实际教学环节,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需要关注的内容是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的联系,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单一讲解技能,也不能讲解技能从而忽视理论教学,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最后,需要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对社会的情感,可以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成长、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加强对主体特征以及价值的肯定。在教学的组织环节,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避免出现“过于重视数据,忽视学生主体”的理性主义偏差,明确思政教育蕴含的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有效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优化了实际教学环境。但对其整体的发展进行分析,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环节使用新技术,需要探究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盲目冒进,最终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 欢,肖帅帅.身体在场:具身认知心理学视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研究[J].心理学进展, 2023, 13(9):9.DOI:10.12677/AP.2023.139461.

[2]赵芷琪.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困境与出路——以马丁·布伯的"我—你"思想为视角[J].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2022(4):70-78.

[3]张宝君,孙志林.智媒时代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创优[J].思想理论教育, 2021(2):85-90.

(2023年福建警察学院思想政治专项课题资助(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SZ20230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