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大学生“三下乡”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吴颖茵
  
应急媒体号
2024年16期
广州华商学院 会计学院 广东 广州 511300

摘  要: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受到了更大的重视,但也存在活动内容单一、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制度保障和缺乏物质支持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广东大学生“三下乡”所面临的问题或困境,提出了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与对策,以期为广东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提供有意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三下乡;困境;对策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以不同的主题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研,传播科技、文化、卫生服务,服务农村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以乡村振兴为目标,面对新时期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广东要直面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践活动质量,惠及到广东全省,特别是广东西北部乡村地区。

一、广东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困境

(一)活动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足。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要集中于政策宣传、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传统形式,而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并解决农村问题的实践相对较少。这导致大学生在活动中很难真正接触到农村生活的全貌,也使得活动本身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广东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组织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有效资源的整合。很多高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完全由共青团负责,而学校其他部门基本没有参与其中,,很难充分发挥三下乡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目前,广东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要由高校共青团负责组织,而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这意味着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管理规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使得参与活动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保障和规范。制度或体系的完善还表现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在目前许多高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较少提及。”[2]即还没有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等同认知或对待。

(四)物质保障与条件限制。尽管三下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农村,但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和条件支持。例如,活动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交通工具、住宿条件等,这可能会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预期的效果。

二、提升广东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拓宽活动内容、形式,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协作。高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针对农村问题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全面参与并贡献力量。例如,可以引入科技推广、文化传播、医疗卫生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为农村提供更全面的帮助。

高校应加强三下乡活动的组织协调,促进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同时,可以积极联系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农村发展。当前,仅通过团委、团组织的领导,还未能充分整合各个优质资源要素,未能获得更充足的推广、效益,未能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更深层次的支持与影响。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物质保障和条件支持。高校应制定具体的三下乡活动实施方案和管理规定,包括活动计划、案例保障、奖惩机制、经费管理、成果评估等,明确活动的要求和标准,为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保障和规范。同时,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高校应加大对三下乡活动的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交通工具、住宿条件等必要的物质保障。物质条件得不到保障,严重削弱了广大师生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因此,一定要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共同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

(三)加强乡村合作与经验交流,加强宣传推广。与乡村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共同策划和实施符合当地需要的实践活动。同时,要多组织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之间开展经验交流会和宣讲会,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共同进步。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小红书等吸引更多年以人参与。

(四)实践动机不纯,专业性不强

“三下乡”实践中一些学生简单地认为暑期社会实践仅仅就是是一次放松度度假旅行或是一种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一个资本;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是获得学分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些学生本身从没想过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锻炼与成长,也没有深入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意识。另外,一些非专业的背景的同学为了凑数也生拉进团队,与团队实践目的与预期成果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根本无法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于实践活动任何一个环节,甚至就是在团队名单上挂一个虚名而已,压根也没有参与到实践活动现场,或为活动后期做任何实质工作。

三、结语

尽管广东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它充分落实,必将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锻炼实践能力,促进大湾区协调发展和文化交流,以及推动广东西北部地方经济均衡发展。

[感谢广州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周合强和孙硕老师对本文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鹏.乡村经济振兴视域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路径研究[J].广西经济,2022年第2期。

[2]叶润真,余胜斌.“三下乡”社会实践纳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以阳光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1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吴颖茵(2004 —),女,广东东莞人,在读本科生,广州华商学院会计学院2022级财务管理2班。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华商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会计学院古邑新辉社会实践队”成果。广州华商学院2020年“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一流课程“影视特效”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S2020ZLGC22)。广州华商学院经费资助。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