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国工笔画的笔墨韵味
摘要:在中国绘画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画法样式,出现了工笔写意两大风格,其中工笔画的风格独树一帜,笔墨运用细致工整,色彩渲染细腻丰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工笔画线描的美妙精细,笔墨清澈明朗,赋色渲染丰富,有着与写意风格画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关键词:工笔画;笔墨;色彩;创作;用笔
工笔画的描绘方法种类繁多,造型风格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造型技法有白描、重彩等,无论什么艺术表现风格都别具一格,呈现缤纷之貌。清代画家恽寿平说“有笔有墨谓之画。”[1](p22)他说的“笔和墨”不是作为绘画用具的笔和墨,而是指绘画时用笔用墨的描绘技法。一幅优秀的中国画是运用不同的笔墨技法描绘出来的,只有比较精湛的、浑厚自然流畅的笔墨技法表现出来的作品,才能给人以一种美的视觉享受。
1、工笔画艺术风格概述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其中一种,绘画过程多用毛笔,国画颜料,墨汁在熟宣纸、熟绢等平面进行绘画,用笔稳而有力,线条细致工整,勾线平顺流畅,设色自然晕染,画面精致唯美。
1.1以线立骨
说到线条的婉转变化工笔白描就极具特色,白描画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线迹留白不设色,宋代画家李公麟他的白描线稿如行云流水一般,变幻丰富无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塑造力。他所画的《五马图》,马与人都是单线所勾,比例精准,骨骼肌肉的结构表现的清晰丰富,就连马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完美的表现出来,神态极为生动。所以一幅作品开始构思时最先立意的是对线的把握,线条的造型极为重要,对事物的描绘,用线表示所画对象的轮廓或流畅或生动,而重彩作品也需要线的规范,以线为骨,为此赋色,画面才会整体丰富,人物画中线的作用能表现出人物的动态造型,捕捉人物神态情感,如此可见工笔画中线的造型概括能力,线的强弱虚实,结构转折,每一笔的刚柔曲直都诉说着不同的事物的情态特征。
1.2以工写意
写意画的绘画技法是与工笔画的绘画技法相比而大相径庭的一种画法。它要求豪放、简练的笔墨,挥洒出对绘画对象的形态的认知,来叙述表达作者的绘画意境。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画家们深刻地意识到艺术创造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同时又无不强调画作应该体现出来的“写”、“意”、“气”、“韵”,中国画强调“写神”、“写心”、“写意”,状物是为了寄情,“写意尽精微,致广大”[2](p5)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理念。本质是写意,只是绘画技法不同,但表达的都是国画的笔墨画意。
2、工笔画技法之妙
不同的绘画技巧表现出来的作品风格不同,熟练地运用工笔画技巧能表现出工笔画的视觉审美,给人以协调清润之气。白描的落墨之美,重彩的赋色之韵,无一不描绘出工笔画的生动感染力。墨色笔纸的选择,皴擦点染的笔触,浓重浅深的设色,山与石,花与鸟,动与静,点点面面都在点缀工笔画的笔墨之韵。
2.1笔墨与特点
不同的造型艺术,笔墨用法表现的事物有所不同,花鸟画表现自然美,寄情寓意,传情言志。出身名门望族的徐熙,其性情豪爽豁达,志向高洁,多寄情于花卉林木,蝉蝶鱼虫,其画作的妙与自然无异。他画笔下的动植物十分灵动,在画法上“厚笔浓墨,略添杂彩”[3](p32),所以被称为“徐熙野逸”。而作为宫廷画师的黄筌则喜勾描后再渲染赋色,色彩华丽丰富,巧妙生动,用墨的精妙,设色的质感可谓“黄家富贵”。两位画家用墨设色的不同,画作寓意情态都大不相同。
2.2用笔与赋色
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张彦远也说“夫物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4](p12)。工笔画在勾线时不宜快速,要停顿有秩。勾画短线时主要手指活动,稍长些的线尽量以腕部活动,执笔要用力,手指活动要灵活,而连续的长线应线随腕动,在行笔的过程中一气连成。无论运用哪种手部力量执笔方法,行笔时都应保持线条的平滑与流畅。
比如白描的勾线不是用细线顺着外形轮廓去“勾描”,而是像书法中讲究的用笔去“书写”轮廓形象。工笔白描不只是考究“工细”,更看中的是线条的力量感和节奏感,追求所谓的“工细有力”,反对柔细绵软无力的线条。
2.2.1 起笔
起笔藏锋无起不藏,无止不收,与书法的书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流畅连贯之意都与之相同。两者共同的艺术形态就是通过用笔来“书写”线,结合勾线来塑写造型的,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写“任笔为体,汇墨成形”。藏锋具体讲就是藏笔锋,即把笔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直接外露出来,藏锋的笔画给人以含蓄沉著,浑厚凝重之感。蔡邕曾在《九势》中说:藏锋“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5](p29)。
2.2.2 行笔
行笔要稳,速度要缓,用力要匀。行笔抑扬顿挫中要有各种变化。起承转合,行笔时多用笔的中锋,能使点画饱满圆顺。这是因为笔在纸面中间运行时,墨水顺笔锋散于周围,这样就没有头重脚轻线条用力不均匀等缺点,能使线丰劲圆润,整体饱满立体。 古人说:“一笔之内,棱侧起伏”[6](p10),也就是说要有轻、重、快、慢、提、按的不同用笔,形成粗、细、长、短、方、圆不一的线条,表现出丰润、劲美、流畅、平滑的感觉,具有节奏感的美。
2.2.3 收笔
收笔回锋,意在笔前,收笔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笔的来去方向,要向来的方向收回。护尾就是指收笔要把收回的笔锋最后保护收藏起来。起笔收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定型立意的关键所在,切勿孤立用笔,一定要瞻前顾后,断然而收,以免犹豫,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性,连贯性。
同时还要注意勾线的用笔变化,中锋与侧锋的下笔,顺锋与逆锋的来回,以及抑扬、顿挫、粗细、断续、虚实,墨色的浓淡、干湿等用笔的微妙变化,才能展现出白描线条的笔墨美感。
在对色彩的运用上,传统工笔画形成的独特方法典型的就是谢赫《六法》的“随类赋彩”,在“气韵生动”[7](p37]的前提下进行设色赋彩,多层薄染:国画颜料是含有颗粒的并且其中含有一定的胶质,如果颜色一次性厚涂染色时不容易晕染。一定要用淡墨层层遍遍反复渲染。合理搭配颜色:同类色作为底色时罩染的时候就不易显得画面脏乱。例如:在朱磦的底色上分染曙红都容易晕染整合均匀。如果色相的对比反差过大,画面不和谐而显得颜色不明亮。合理运用底色、不要过多调和色彩、善于利用复勾、善于运用局部提染、“染色均匀、边缘整齐、色彩和谐”,这些方法都是赋色的要点。
3、工笔画的创作之美
3.1工笔画的创作过程
实践检验真知,绘画者要做到精细的构思、反复精湛的推敲到最后定稿才能完成一幅完整的工笔画创作,推敲的同时要运用水墨、分染、罩染等技巧方法才能使画面丰富。工笔画的创作需要较熟练高超的技术,创作过程细致复杂,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细致用心,作画过程中某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其后面的绘制、上色等步骤带来极大的不便。想要避免这些弯路,就需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画面的掌握、画面的绘画过程有较好的把握,同时还要能够做到对画笔画材的性能进行较好的运用并把握好创作的步骤。渲染,垫色,平涂,罩染,接染,托染,洗色,烘晕,罩色,填色等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色为线辅的原则下用色要匀、润、雅、厚、整、实、洁,气势连贯,画面生动,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这些的色与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安定调和剂,让画面整合统一,既有整洁的线条又有明亮的色彩。
临摹是学习工笔画的基础,通过临摹来掌握工笔画的技巧和绘画水平,模仿他人的绘画技巧,认真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掌握方法,从而在此基础上学习研制出自己的绘画方法,进一步学习经验,面对真实对象进行写生,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绘事物的轮廓外形的自主力,由此可以收集素材,准确表达对事物主观印象,加以烘焙,形成独创性的造型能力,提高自身绘画修养。以此学习过程就能按照自身想法进行创作,收集素材进行立意布局,创作崭新并有深意内涵的
原创作品,进行创作的方式有很多,工笔画的表现方式也多样化,用笔设色的技法有了新形式,受新的思想影响,创作也变得丰富多样,想法清奇,画作包含的内容也更加受用,或缥缈、或现实、或崇高、或雅俗、或正经、或怪诞、或正能量激励人心、或社会现象引人深思,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使人眼前一亮,有强烈的欣赏趣味。
3.2工笔画的评析与审美
工笔画历史悠远流长,画作使用“尽其精微”通过“以神取形,以线立形,以形表意”[8](p33)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画作中无论是工笔花鸟画,还是工笔人物画,都力求于形神兼备,“形”在工笔画的绘制中占着重要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大致更多会拘泥于扣“细节”,注重写实更加细致些,比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当时女性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富有诗意还描绘了当时不同人群晴朗神气的形象之美和不同的日常生活。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眼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亮鲜艳的色彩和清新快捷的节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日本的艺术绘画家松浦善于描绘不同女性的神态与形态,在坊间的许多出版作品上也能欣赏到到松浦的画作。当第一眼看到她的作品时,的确有被画中女子的美所拉拢并震撼到,松浦所绘画出的女子,总给予人一种在虚幻与现实间漂游的感受,像松浦这样善于“今昔融合”的艺术家画作不只是肉眼所见的美感,而是带有灵魂的。
3.3工笔画的创新与发展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工笔画融合了书法、语言、诗词等方面,同时也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视觉艺术语言,将传统工笔画的勾勒、渲染与西方写实精细主义意境都融入到当代的工笔画作当中去,使传统工笔画慢慢过渡到向当代社会,表现出了风格迥异的笔墨风趣。赵孟頫精山水善花鸟,画作精致入微造型生动,清末任伯年同样是精花鸟工人物,画作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技法挥洒自如,勾线不苟,极尽其神态,用笔灵滑多变。之后随着西洋绘画技艺的流传,绘画方式不同,各类画师相互研究借鉴切磋画技,从而使工笔画在吸取西方精准细致的造型的同时,保持了线条原本的自然流动圆滑平顺,包含了画作内容中的诗情画意,别有洞天。当然,国际绘画大师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等也都受到过中国画的影响,大师张大千和毕加索也切磋过画技,米罗的许多作品都收到过东方艺术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国画的传统艺术魅力是多么的璀璨。
创作就是发掘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绘画的方式描绘出来,创的重点一定是新,结合传统的绘画方式,从中发现新的事物,也许是意象化,也许是实体化,抓住想要表达的重点,用线和色彩表现在纸质平面上,虽是平面,但表达的情感故事是生动立体的,古人所传崇的神笔马良也许就是人们追求把画作“灵魂化”,画中活灵活现的形象出现使作品传神,带给欣赏者前所未有的体验。
4、总结
国画在当代各式各样的艺术思想中不断改进更新,在这“百花盛开”的时代,各色各样风格的艺术形式正在影响着我们,不断地更新发掘我们的审美创新能力,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引领着我们的思潮,现代的画作灵感丰富,好的作品层出不穷,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的美是含蓄流畅,经过历史悠长的岁月,不断有新的灵感形式爆发,呈现着缤纷之貌,无论是哪一种都脱离不了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美的冲击,沐浴在艺术思潮中,用身心去体验中国画悠然的超俗绝尘之意境,下笔去感受工笔画气韵生动的笔墨韵味。
参考文献:
[1] 曾景祥.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J].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黄培杰.工笔人物画研究[J].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 李晓明.工笔花鸟国画一点通[J].天津杨柳青画社,2012.
[4] 周中耀.工笔花鸟画集[J].天津杨柳青画社,2016.
[5] 汪红旗.专题艺术欣赏[J].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6] 范雪峰.工笔花鸟画的当代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8(24).
[7] 邓乔杉.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8]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曹耀文(1996.03——),女,汉,河南省南阳市,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