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SECG”以“趣”赋能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创新实践探索

王丽娜
  
中学生报·教研周刊
2023年27期
深圳市红山中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SECG”以“趣”赋能音乐大单元主题教学模式由广东省“粤派名师”音乐工作坊、深圳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戴智老师首创,分为四部分:激趣(Stimulate interests)——探趣 (Explore interests)——创趣(Create interests)——得趣(Gain interests),教学模式缩写为:SECG,主导在趣味中生成创新课堂模式。本文在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结合SECG教学新模式,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以“趣”赋能;鉴赏评价;创新实践;体验探究

通过高一第一学期的课堂学习与期末的班级音乐会等艺术活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运用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与展示环节中,根据常规教学与公开课异地教学实践,结合不同层面高中生的能力、素养、心理特质,本文以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第十一单元第22节《春天的故事》为例,创设“SECG”模式中的创新、融通课堂,在鉴赏、学唱作品的基础上,开展“深圳娃颂深圳”班级艺术活动,将因材施教、学生主体、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等热点理念巧妙渗透、真正落实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型中。

一、“SECG”以“趣”赋能教学理念下创设价值:激趣

教师在课前精心制作导学案,变身为“星探”,通过学生自我推荐与互相推荐的方式,选拔出每个小组创编演绎的内容和人数,提前落实到位;以教师自身音乐专长与素养充分发挥引领与激励作用:分享本人受深圳团市委邀请录制的原创歌曲男女生二重唱《青春不负早行人》,视频中填写入团志愿书的画面与学生们的年龄身份产生了直接共鸣;作品副歌中花腔的原创演唱激发了学生们的实践兴趣,启发学生们对于深圳本土原创音乐的探究,请学生们分享深圳本土音乐有关的内容,以发现美的眼睛,激发演绎美的动力。

二、“SECG”以“趣”赋能教学模式下路径达成:探趣

对作品鉴赏的趣味性探究,体现在作品介绍、创作背景、社会影响、实践演绎、文化理解、情感升华各方面进行学科融通,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打造适应高中生学情与心理特质的深度课堂模式。

在《春天的故事》首次欣赏中,教师以民族唱法现场范唱,同时邀请小舞手一起完成歌伴舞的演绎方式,即兴走位、创设情境,邀请一位同学在五线谱黑板上,将音高以点成线,描画出作品旋律线,请全体学生展开联想,旋律线描绘出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并对歌曲有了直接感受;同时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展开思考:歌曲中歌颂的“老人”指谁?“圈”“春天”指什么?节奏和旋律有什么特点?曲式结构是怎样的?分析其调式调性?在学生们的探究回答中树立听觉概念,以色彩感知描述作品调性;将问题与回答都做到了趣味化。

同时注重学科融合,探究音乐作品政治背景: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正如歌曲第一段主歌娓娓道来:“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又如歌曲第二段主歌所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让学生们在学唱中体验、表达。

历史融通探究体现为:深圳作为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这首歌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改革开放标志性、代表性歌曲,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创作手稿收藏在深圳博物馆。

在作品演唱、演奏中,树立听觉概念,了解领唱与合唱音色共鸣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原理、演奏技巧;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在太空播放了《春天的故事》,体现了物理学科融通的探究性。

本土文化探索:1997年,《春天的故事》被选作十二集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邓小平》 的主题曲;该曲曲名被用作建国50周年、60周年庆典群众游行方阵的名字;请学生们介绍:在深圳白石龙公园记录着关于作品的详细介绍,向市民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巨变与发展;深圳还有诸多在全国知名的优秀作词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以区为单位,均配置高端、专业的剧院、音乐厅,文化艺术氛围浓烈,引导鼓励学生们走进其中,记录、分享观后感。

三、“SECG”以“趣”赋能教学模式下教学策略:创趣

调动、引领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实践演绎,以创促学、以演促学:通过独唱、独奏、领唱与合唱、吉他弹唱、配乐诗朗诵、歌伴舞等丰富的艺术实践形式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表现形式,充分调动学生间的交流,聆听、演唱、感受、体验、理解、创编歌曲,建立直观感受,提高编排与鉴赏能力。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创趣环节是最大亮点,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并有初步成果体现,创编思路设计、类型的选择以及学生的选拔是重中之重。在课前极短的时间内挖掘出了班里的吉他小快手、配乐朗诵小能手、优秀小歌手、描绘小画手、演绎小舞手,以学习共同体为组合,协同合作、灵活调整,引导学生们通过改变作品的速度、配器、曲风等音乐要素,激发学生们的创编灵感和参与热情。在创编环节,教师演奏了自己编配即兴伴奏的钢琴独奏版本,现场展示谱例修改手稿,激励学生们运用发散性思维改编作品:吉他是高中生比较多见的演奏乐器,在这一环节中,可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案例1:高一17班的骆恒宁同学从速度、配器、风格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改编,用扫弦的伴奏方式创设了全新弹唱版本;而10班的王翼同学采用的是分解和弦的伴奏方式,引导全体同学对比聆听后进行分析;3班王羿佳同学古筝的不同音色与中国风的演绎又丰富了弹深圳的创编环节;有其他乐器演奏特长的学生们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拓展创编。

案例2:熊湛昊同学以饱满的音色、标准流利的发音,在报名配乐诗朗诵创编的五位同学中脱颖而出,恰逢湛昊同学要参加朗诵比赛,稿件为本校语文老师的原创诗歌,内容与《春天的故事》主题完全契合,加入现场钢琴独奏配乐,协同合作,创设情境,一气呵成,一举多得。

四、“SECG”以“趣”赋能教学模式下课堂成效: 得趣

高中音乐开设了六个必修模块,力求能在一个课型中触类旁通,并将大单元设计融会贯通。在鉴赏与歌唱、合唱模块的不同课型间、在人音版、花城版不同版本教材中、在拓展与探索作品环节里,注重大单元教学设计,整合延伸;作品实践创编设计对接高中学业质量水平、考试评价以及艺术节等校内外各类演出比赛;以音乐要素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渗透高中音乐核心素养及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

课堂教学中围绕作品中音乐风格、文化特征、情感内涵等内容,通过感受、体验、了解、理解等过程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为课堂的“驾驶员”。内容流程有课前准备,课中延伸,课后拓展;各班学生以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的形式,实践创编、协同合作,收集课本内、外歌颂祖国歌颂党的作品,让学生们在课堂不同时段,通过阅读、整理、收集、练习、编排等不同渠道和方式,授之以渔,深入了解了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社会内容和民族精神,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体会音乐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将课本内容进行内化与升华。

结语

在作品鉴赏和音乐实践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通过丰富的形式,结合创编、演绎作品的多种版本,学生们积累了作品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以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并延伸到课后对于歌颂党和国家作品的进一步探究与学习,激发了作为深圳小主人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学科融合与大单元教学下,用音乐和文化互通的方式,让深圳原创音乐散发的魅力和城市归属感浸润每一位学生的身心,使学生丰富情感、充实心灵、激发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强化社会责任感,让教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出一份力。

【本文系广东省“粤派名师”戴智音乐学科工作坊暨深圳市戴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的《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之课题“新课标理念下SECG以‘趣’赋能音乐大单元主题设计与教学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2022YQJK08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