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拉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西班牙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索

冯瑶
  
电子企业
2022年20期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省 扬州市 225127

摘要:2018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引领中拉关系的重要倡议,“一带一路”正式延伸至拉美。中拉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大量国际化复合型西班牙语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西班牙语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陈旧,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底,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参考我国其他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本文旨在对我国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建议。

关键词:西班牙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

一、我国西班牙语教育发展史

西班牙语是联合国的5种工作语言之一,使用人数多,使用地区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郑书九、刘元祺、王萌萌,2011)。

我国西班牙语教育在70多年里经历了三次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中拉关系的发展特点密切相关。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195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率先开设了西班牙语本科专业。1960年中国与古巴建交,1970年到1980年先后有13个拉美国家同中国建交,中拉关系的发展引发了西班牙语发展的小高潮,70年代我国1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这一时期,中拉关系发展的驱动力是“政治”(谌园庭,2019)。结合国家需求,我国高校西班牙语专业采取的是单科型培养模式。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成为我国西语教学及涉外部门的中坚力量(陆经生,1992)。

西班牙语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00年至2010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动中拉关系进入了经贸驱动发展阶段(谌园庭,2019)。中国企业对西班牙语毕业生的需求直线上升。在这种形势下,西班牙语教育又迎来了一次发展契机。10年间,新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达50所左右(郑书九、刘元祺、王萌萌,2011)。这段时期西班牙语教育高速发展,适应了社会对西语人才增长的需求,符合我国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但缺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整体规划(郑书九、刘元祺,2014)。

目前,西班牙语教育正在经历第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领导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一系列战略性理念,中拉关系进入了“多擎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谌园庭,2019)。大中型企业纷纷落地拉美,行业分布集中于贸易、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制造业。这一阶段企业已成为吸收西班牙语人才的最重要的领域,迫切需要大量国际化复合型西班牙语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西班牙语教育再次呈现“井喷式”发展。截至2021年,全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院校增至100所。

二、我国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结症所在

现阶段我国西班牙语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遵循传统教学思路,课程设置注重语言能力,但忽视其它技能的培养(郑书九、刘元祺,2015)。毕业生知识层面的单一化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高要求,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低。

针对西班牙语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轨这一现象,教育界专家一致建议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进教学改革,精准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郑书九、刘元祺、王萌萌,2011;陆经生,2012)。众多一线中青年西语教师就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内容与语言整合性学习”(卢春博,2015),“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龚茜,2017),“中外联合办学”(王友伶、童林林、陈达伴,2018),“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林瑶,2014)等多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根据中拉青年学术共同体(CECLA)和拉美INCAE商学院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中国西语人才就业与流动调查报告》,用人单位普遍反馈西语毕业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难以胜任行业型高端人才的工作,主要表现在:1)缺乏商务、工程基础知识,不能很快适应专业性的翻译工作;2)跨文化综合知识欠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沟通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方面需要提高。由此可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西班牙语人才任重道远。

三、我国其它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借鉴

在我国外语界,英语专业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展较早。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始在英语教学框架内从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验,随后一批高校也陆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索。上世纪末对复合型人才的认识主要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技能,懂得该门外语国相关知识,并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王守仁(2002)等专家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做了诸多有益探讨,提出面向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内涵除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相关的国别文化知识、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包括跨文化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跟英语专业相比,其它通用语种和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研究开展时间相对较晚,但目前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点建设布局速度加快,社会认知度有所提升,以及国际交流日益活跃,不足之处在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模式单一(赵刚,2018)。

四、西班牙语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借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路,结合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针对企业是西班牙语人才需求最大的领域这一现状,国际化复合型西班牙语人才的培养有待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次展开深入研究。

对西班牙语人才供求现状进行宏微观分析。在高校层面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招生规模、就业方向、对外合作等角度研究我国西班牙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在企业层面,从西语人才的招聘要求、招聘数量、岗位职责、业务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研究企业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西班牙语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为研究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路径提供依据。

改革传统教学,优化课程体系。首先从课程体系上进行总体优化,从解决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出发,研究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在夯实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有效融合专业知识,发展综合能力。然后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局部优化:从响应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出发,研究在教学基础和高级阶段如何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进行“拉丁美洲元素”植入。帮助学生丰富语言体系,扩大国际视野。

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根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讨论、审核等选用手续,引进一系列西语国家的优质原版教材。创新中外联合教学模式,聘用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优秀西班牙拉美高校师资,通过在线授课,联合国内师资共同实现“语言+”课程体系的教学。

结论

综上所述,国际化复合型西班牙语人才培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外语优势与专业知识并未真正实现互补。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特色,优化课程体系;联合中外优秀师资,利用网络技术,革新教学模式,实现以外语为基础的跨专业教学。第二,学生国际视野不够宽广,人文素养有待提高。高校应抓住中拉合作机遇,在教学、科研、交流等方面增强“拉美意识”,共同培养熟悉拉美国情、通晓西语的跨专业国际化通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众多中国企业在其沿线纷纷落地,急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情况,熟知当地风俗民情的人才(苏莹莹,2016)。在此背景下,高校各语种专业都应深入思考,如何在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同时,带动自身的内涵式发展,逐步完善各语种人才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陆经生,中国的西班牙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1992(03):20-22。

[2]陆经生,大学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和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2(11):24-26。

[3]胡文仲,新中国六十年外语教育的成就与缺失,《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3):163-169。

[4]谌园庭,中拉关系70年回顾与前瞻:从无足轻重到不可或缺,《拉丁美洲研究》,2019(06)。

[5]苏莹莹,小语种大作为——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沿革与发展为例.《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

[6]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 2002(02):89-92。

[7]赵刚,关于中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再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03):430-430。

[8]郑书九、刘元祺、王萌萌,全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本科课程研究:现状与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4):96-104+162-163。

[9]郑书九、刘元祺,我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师资状况调研,《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04): 118-126+163。

[10]郑书九、刘元祺,《全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教学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冯瑶(1978-),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教育学,二语习得。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