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专业、课程与团队三位一体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

路峻 仰俊辉 刘磊
  
电子企业
2022年21期
成都大学 四川 610106

摘要:课程思政是系统工程,需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育人效果。中建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应首先立足专业本身,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定位,进行团队和课程建设。唯有做到三位一体,才能在正确的思政导向下,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为一体。

关键词:三位一体;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

一、《中国建筑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

(一)二者价值塑造的目标一致性强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艺术学、环境设计学等学科本科培养环节中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覆盖了我国从史前至今各历史时期特别是我国古代建筑形式和技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等。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有形载体,中国建筑特征及其发展演变历程客观上蕴含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其特点和风貌汇集而成的中国建筑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而言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化、具象化展现,有助于针对性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而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之一。因此,二者具有协同一致的天然基础,有助于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更容易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中国建筑史》课程的价值塑造元素丰富多元

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的发生、发展、成熟、演变的历程映射了中华文明与文化发展的进程。我国古代的民居、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城池,背后往往有着或载入史册或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所蕴含的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还是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具体体现,也直接呈现在具体的建筑空间之中[1]。这些建筑空间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又同时容纳了物理学、材料学原理的深厚底蕴,凝聚了多个时代累积而来的营建智慧,也承载了当时代人们开拓创新的鲜活力量。这些都为《中国建筑史》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将这些元素挖掘出来,分享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国建筑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体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学生对中国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二、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完善新型教学设探索中国建筑史专业课程中的隐含的思政教育结合点,完善新型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上体现“以学生专业课为中心、以思政教育为首要”的教学目的。在新型教学设计中时刻关注以国家的政策变化、行业的创新方向、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善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发挥新型教育的思政教育功能,并利用专业课课程内容结合点,将相关专业课程转化为符合国家新型教育方针要求,生动而又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2]。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具体的实例和到现场考察的方式,加强教学的深度,并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专业课程创新研究中从施工工艺、行业标准、验收规范、岗位职责、法律法规等其他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结合专业课程,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中国建筑史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思政教育来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身行业素质和个人道德水平,但由于专业课程在课堂学习时间的不足,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很难兼顾。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育方针要求,新型创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就在当下[3]。课程开始前可以在学校的网络平台添加与课程相关的真实案例以供学生有一些大致的了解,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多进行互动,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和困难,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的学生课下时间,可以对本节课程进行相关总结,再次加深学生认知,用一些反面的教训加以辅助,更是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效果。通过真实的视觉直观感受对学生造成的冲击,对学生的自身行业素质和个人道德提升,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办法。

(三)通过问卷调查探究教学方向

专业课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可以对新型的教学方式改革,通过学生的课程成绩统计。在问卷调查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针对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改进和修正。通过对调查问卷资料的分析,所得的研究结果能为相关部门开展全面发展背景下思政教育与中国建筑史结合的专业课程创新研究提供参考。通过分析结果,得知参与思政教育与中国建筑史结合的专业课程创新研究情况。首先思政教育与中国建筑史结合的专业课程创新的教学方式开始施行之后,各个年级的课后作业成绩与之前比较,都有了不小幅度的提升。尤其是随着年级的提升,新型的教育方式效果也更加的有效。其次,分析调查问卷数据发现,40%的同学对于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还是很满意的,近一半的学生比较满意,只有个别的学生由于自身或者其他原因,对于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太满意。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共同目标,青年学生是教育的共同对象,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特定的定位,对应的相关课程为所属专业服务。针对大学不同专业定位和课程的特点,如何进行与课程知识点有机融合的课程思政内容的建设,使其更有专业针对性是取得思政教育良好效果的关键之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取得思政教育实施成效的保障。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育的征途上,作为教育工作者需紧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做好青年人的领路人和摆渡者。

参考文献:

[1]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2-54.

[2]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3]张云东,李娜,王瑞波.从《中国地理》课程思政设计窥探高师地理课程思政建设[J].地理教学,2021(4):60-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