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54.12 文献标志码:A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常态化防控叠加宏观经济下行趋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也更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强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推动“稳就业”“保就业”的首要任务,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在经历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之后,我国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目标稳步推进。2022年,全国届毕业生总规模约1076万人,较上年同比增加167万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形势。大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大学生就业招聘呈现网络化,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区域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呈现全程化。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思想认识不充分,能力拓展不充分,心理调适不充分,经验积累不充分等问题。各地、各高校也分别针对当前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注重全员化参与,汇成工作合力,开展精细化统计,强化数据运用,增强精准化指导,提升帮扶效果,实现多元化推动,促进体系完善。
二、新形势下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全过程。
其实施的具体目标可以设定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配合新文科、新商科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有效服务大学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三、新形势下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分类化提供校园招聘服务活动。聚焦重点行业领域,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特点,分类化提供大、中、小型校园招聘服务。做好名企进校园活动,联合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专场招聘活动,办好校园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为优质的就业服务。
2.加强线上就业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平台”、学校大学生智慧就业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的作用,精准推送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联合知名招聘平台开展学校线上招聘活动。
3.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落实,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留辽、留连就业。举行基层就业政策宣讲会,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力度,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录工作,落实好新疆、西藏招录内地高校毕业生工作,主动对接各地组织部门,开展好选拔推荐工作。
4.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主动配合地方兵役机关落实“两征两退”改革新要求,制定大学生征兵工作方案。实施一年两次大学生征集工作,分别安排在2-3月、8-9月,第一批重点动员征集高校毕业生。加强征兵动员,重点宣传新激励政策和新体检标准,激发学生的从军报国热情,提高大学生征集规模特别是毕业生征集比例。
(二)构建升学指导与服务体系
5.完善考研工作机制。开展考研意向调查,加强对学生学习目标的指导。设立考研奖学金,举办考研动员大会、考研经验交流会、考研学子爱心送考活动,积极宣传考研学生事迹,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推动考研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形成辅导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联动机制,为考研学生提供学业和心理辅导,建立长效考研指导机制。为考研学生提供更准确的考研信息以及考研规划指导,不断提升考数量研和质量。
6.健全留学服务体系。优化学生出国留学结构,健全服务体系,做好各类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工作,提升出国留学效益。遴选优秀学生以联合培养和跨境修读方式赴海外学习、实习,推进与国外合作大学学分互认、学位合作项目,开发“双联”、学分互认、外部学位、外国考试机构课程等,搭建学生海外研究和学习的高质量平台,逐步完善“出境国际化”形式。实施全英文、双语系列课程建设计划,构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营造国际化氛围,丰富“在地留学”形式。
(三)升级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7.升级“五阶递进”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体系。一阶培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全面推进“一个计划、三项工程、一项行动”。二阶选育,通过高质量实施大创项目、学科竞赛、讲座、论坛、沙龙等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质量。三阶孵化,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处于创业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场地、资金、技术、设备等一站式服务。四阶转化,为项目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资政建议、企业应用,促进创业成果转化为创业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五阶反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系统,建立在校生和毕业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反馈指导学校创新创业工作。
(四)完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
8.构建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开设全程化,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重点加强学业规划、生活规划、社会实践规划等教学内容建设,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评估。面向全体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重点加强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信函撰写、岗位适应教育等教学内容建设,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成功率。
9.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与内容。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化,采用翻转课堂、大学慕课、混合学习、网络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组织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活动。将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人才测评、互动、讨论、社会调查等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制定课程建设标准,科学合理设置成绩评定方式,打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金课”,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10.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组建由辅导员、专业教师、就业专职工作人员相结合的校内教学团队,邀请校外专家、企事业单位高管、人力资源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打造多元化的校外指导团队,采取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形式,建立一支具备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指导与服务水平。
11.强化师资培训工作,提供就业指导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技能专项培训,提升教师就业个体辅导的实战能力。开展教师技能竞赛,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导师库,加强考核与管理,完善指导教师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12.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体系。科学制定职业生涯测评指标体系,实施职业生涯测评。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职业咨询,建立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做到“一生一案”,按照职业意识早期激发、后期就业指导的规律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指导体系,在各阶段、各层次做好全过程的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对学生开展职业心理咨询,打造职业心理咨询服务平台。
13.提升服务平台信息化水平。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就业意向调查,精确采集岗位需求和求职意向,精准推送就业指导信息。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在线预约和咨询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目标。
14.构建立体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实体公司、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实验中心、科研平台等资源,强化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打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深化“1+X”创业孵化建设模式内涵,加强众创空间建设与管理,实现创业孵化基地专业化运营与管理。整合学校和社会各方资源,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加强与优质企业紧密协作,建设一批与学校办学情况和专业设置较为贴近的校外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岗位。
四、新形势下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
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二)确保深层次融入思政教育工作
将思想引领贯穿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鼓励学生赴基层、西部、艰苦地区、国家重点行业就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
(三)强化多部门联动机制
确保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多主体联动,建立就业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心理教育等多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帅劲节.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机制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10):192-193.
[2]尹娟,戴典芬,顾娟.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精准就业帮扶体系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2):88-92.
[3]甘毅.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应对机制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23):192-193.
[4]李耀茹.常态化疫情防控中高校就业工作变化及应对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1(24):94-96.
[5]唐菡悄,刘佳文,李佳琪,王璐瑶.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向研究——基于安徽6所高校的调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8(02):94-99.
作者简介:
高碧聪(1981-),女,满族,辽宁大连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22年度科研项目立项(项目编号:2022XJLXYBJYCY04)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