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思政第三课堂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一嘉 邬佳欣 杨秀兰 屈丹
  
电子企业
2022年24期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0071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以网络为载体、场域的高校思政第三课堂的兴起与发展,但目前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育手段同质化严重、优质资源分散化等原因,导致思政第三课堂未能充分彰显其相对传统课堂的优越性。基于此,本研究从思政第三课堂存在的问题切入,深入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进而针对问题从教育者、教学内容、教育平台多个维度提出了强化教育者的全面素养提升和队伍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专业定制”,建立三课堂的协同合作及辐射性机制等措施,旨在优化现有思政第三课堂、提升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平台;思政第三课堂;问题;对策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思政第三课堂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但由于处于初始阶段,尚存在诸多不足。本文特进行如下研究,以推进思政第三课堂的现实运行与未来构建,提升教学实效,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打造思政第三课堂的意义

近年来网络平台的崛起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手段,逐渐产生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第三种课堂模式,即思政第三课堂。打造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思政第三课堂、在互联网平台树立旗帜标杆,在信息化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育方式的民主性

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思政第三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采取讨论、商量的方式进行辅助引导,改变了教育者居于领导地位的传统教育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形成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有利于增强教育内容的隐蔽性

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思政第三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借助丰富的网络平台和技术形式,通过对受教育者兴趣的唤醒增强受教育者的体验感。受教育者自身并未察觉自己在接受教育,这种隐蔽、渐进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他们在面对外界思想时产生的抵触心理。

(三)有利于提高教育载体的丰富性

区别于以课堂为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三课堂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其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载体包括慕课等专门学习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各类官方公众号等等。教育者通常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注重多载体并用。

二、思政第三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较为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且其主体性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效率[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0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存在多样性和重叠性的情况,教师队伍逐步出现薄弱化态势。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政第三课堂团队建设起步晚,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思政第三课堂工作者缺乏专业化培育,其团队对网络思政阵地相互交流与指导不够,其教育引导容易参差不齐,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二)教学双方贴合紧密程度和针对指向性存在缺陷

当前,许多高校对网络思政第三课堂的建设和探索仅仅局限于对慕课等现成平台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相割裂的问题。一方面,教育模式趋同,表现为教师主导、学生附属的单向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生发性和探索性;另一方面,教育形式趋同,平台建设缺乏高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教育者忽视不同受教育者之间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思政课教学效能下降。

(三)优质资源呈分散化的离合状态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政的受众范围有限,往往是仅针对特定范围内的学生,因此这部分思政资源传播效度较低,缺乏教育环境和区域之间的联动,从而导致优质的资源得不到整合,形成分散化的困境。虽然网络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政教学的便利性、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但是缺乏体系化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区块之间的连接和互动。

三、解决思政第三课堂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者的全面素养提升和队伍建设

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首先需要全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在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支撑之下,提高网络素养、运用网络技术、掌握网络资源,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或者是短视频的表现形式,加之以温度、深度、趣味,充分调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其次要重视起教师队伍的人才建设,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充分联合,实现对高校政工干部、思政课老师和研究学者的组织建立,进行优势互补。

(二)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专业定制”

要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就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促进网络课堂教学的重点由重“结果”的知识灌输向重“过程”的思考探究转变,通过“专业定制”的方法有效避免教育过程中的同质化手段。在教学内容上,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网络教育素材具有丰富性和直观性,例如针对文学院的同学,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守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实现学科之间的结合创新,例如针对计算机类的学生,将教育内容融入诸如利用PS制作思政知识海报的课堂任务中,针对新闻学的学生则利用网络时事评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三)建立三课堂的协同合作及辐射性机制

由于网络海量资源的参差不齐,要想整合零散资源、使网络思政更加体系化,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建立三课堂的协同合作机制,来实现高校个体的优化创新,包括将课堂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同步到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二是通过构建各大高校之间形成自发的联盟,打造辐射性机制来提高思政资源传播效度。例如用云端打造虚拟化思政实践,或者是结合本校特色探索更加优化的教学路径,例如通过思政第三课堂实现优质方法的整合、共享和传播,其他相同专业特色的学校教师也能从优秀典范之中收获经验,相互观摩下形成多方的良性循环互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第三课堂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对教育者而言,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要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充分调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双向互动,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才建设,实现高校政工干部、思政课老师和研究学者的有机协同。将思政第三课堂系统化、专业化、权威化,真正做到“互联网+思政课堂”的二合一高效教学模式的再升级,并使各大网络平台建立良好的辐合沟通机制,将育人环节贯穿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始终。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04)

[2]陈再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课堂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3(04):149-152.

[3]索文斌,朱翰墨,唐佳奇.对加强网络思政工作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87-89.

[4]赵玉枝,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内涵、成因及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21,(06),36-42

(2021年西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市级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20211063517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